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2:各地少年投奔“少林寺”(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17:47  南都周刊

  《少林寺》当时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几个原因:首先它是“文革”结束后,内地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功夫电影;其次,它的主演是一大批英雄式的偶像——全国武术冠军;第三,它的编导和摄制人员来自当时内地观众颇感神秘的发达城市——香港。

  当然,如果站在今天这个崇拜高票房的时代,还有第四个原因可以使它继续引人瞩目:在两三毛钱一张电影票的年代,《少林寺》的票房是1.4亿!不过,对于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每个人而言,《少林寺》的意义在于:它在影像生活单调的上世纪80 年代初,以其精彩的真人打斗、相对含蓄的感情铺陈、武术冠军们超水平的表演才能,为所有少年和成人编织出了一部银幕“武术神话”。内地观众的“功夫片情结”、“少林寺情结”和“武术热”,都始于这部电影。获得公众喜爱的也不止是李连杰。于承惠、于海、计春华、丁岚、胡坚强等,甚至包括了那两位扮演

  少林寺老和尚的演员,从此也开始成为被追捧的明星或银幕上的熟脸。《少林寺》掀起的“武术热”和“功夫片热”热到一个什么程度?它热到了在外出需要带介绍信、全国粮票的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各地青少年离家出走,赶赴河南少林寺要求学艺的程度(但当时少林寺并不对外招收武术学员);有的即便离不了家,也会去各地体委、体育馆组织的各类武术学校报名习武,而在这类武校里,过去所传授的“初级长拳”大多都更名叫做了“少林拳”(从基本拳法和理念的来源上讲,这么叫也不能算错)。电影《少林寺》还催生了一系列著名武术杂志的问世,如《武林》、《武术与健身》、《武当》等。《少林寺》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启动了此后内地功夫片(包括电视剧)长达近十年的热潮。像山东电视台的《武松》(后来扩拍为《水浒》)、广东电视台的《铁桥三》(与香港无线合拍),长影厂的《武当》、北影厂的《武林志》、珠影厂的《南拳王》、合拍经典《木棉袈裟》等。为内地影视中祝延平、赵长军、邱建国、徐向东、于荣光等一系列实力明星的出现,揭开了帷幕。

  至于它本身推出华语片“第三代功夫皇帝”李连杰的功劳则是妇孺皆知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