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
笑声中的敌人丑态
《铁道游击队》在各种场合的广泛放映,令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在当时都颇为流行。电影的许多细节在当时人们都争相模仿和玩味,战士的内心活动、敌人的一个丑态、某个紧张的场景,都成为了当时一个个热点。尤其是片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更是盛行一时,旋律优美,朴素真切,甚至直到今天也是KTV中常点曲目,“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婉转之中留下回忆和笑声。
1957年
《女篮五号》中的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这部刚刚辞世的谢晋担当编剧导演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电影里的篮球比赛上运动员非常单纯,他们的纯真眼神和淳朴表情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吸引力。这部作品被评论称为“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在文艺作品里重新塑造了现实”。故事里的一对恋人,他们曾经倾心相爱,因为环境的阻挠,被人拆散,各奔天涯。直到十八年后,一对恋人之间久经压抑的感情,得以重生。在这部电影中已经显露出后来谢晋电影中一贯的“个人命运和大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特点。
1958年
清澈优美的爱情抒情诗
1958年拍摄完成的《柳堡的故事》,开创了军事题材影片直接描写爱情的先河,也正是这种清澈优美的爱情抒情诗,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同时成为了当时百姓娱乐生活的一个焦点。革命、爱情,在这部电影又一次走到了一起。影片的音乐也十分优美,尤其是插曲《九九艳阳天》,旋律活泼委婉,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民歌情趣,直至今天仍然风靡,在卡拉OK的荡漾中,“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已经成为人们怀旧的经典曲目。
1962年
《红色娘子军》承载着记忆与会心一笑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特殊的电影,它的戏里戏外、台前幕后的种种,从片名到剧情,都有着几代人的记忆。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不再对所谓的“红色经典”这个概念记忆犹新,而是对其中的经典剧情产生会心一笑,比如南霸天这种经典的反面角色,留给人们的不是对某种时代的悲痛回忆,而是对夸张的人物产生心有灵犀的一丝动容。
上世纪70/80年代
打捞记忆的“小人书”
不用过多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记忆里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捞出关于“小人书”的故事。《薛刚反唐》《呼家将》等等,都是一代人的心头肉。那是一个可以借书、租书的年代,孩子们坐在路边的小板凳上,两分钱租一本,一看就可以看上一天。“小人书”是真正的读者口头上叫的,书面语叫“连环画”。“小人书”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年动乱”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小人书”发展进入鼎盛期。到了这种形式退出人们需要和视线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小人书”已经成为收藏品。
1974年
当艳阳还没有普照的时候,电影先声夺人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否定了17年新中国电影的成就,造成了文艺、电影战线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在1966—1972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完全停摄了故事片,因而造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空白期,直到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改编和拍摄故事片《艳阳天》,终于在1974年春节将《艳阳天》拍成。这也是中国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一项重要娱乐生活,虽然从电影本身没有太多可说的,但是在桎梏了长达7年之后,重新在大银幕前看到电影,应该算是一件大事。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