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禧年的娱乐圈是纵横捭阖的一年。生于七十后的歌迷迎来了影响他们整个青春期的罗大佑,中国影片开始走上奥斯卡的领奖台;王菲和谢霆锋的忘年恋让人大跌眼镜,那英和高峰的苦恋让人暗自辛酸。有人揭黑幕,有人遭封杀,有人被逮捕,有人被刺伤。娱乐圈缺少的,从来就不是话题和内幕,从来就不是猛料和绯闻。
编辑|南都周刊|范殷殷 文|北太西 资料整理|王慧美术设计|康哲峰
记录·回忆
讲述人:知名网友 惊鸿轩主人
我是在美国西雅图看的《卧虎藏龙》。事先看了网上很多评论,众口一辞地推许。一向以尖酸刻薄为能事的美国影评界居然对《卧虎藏龙》高抬贵手了。到了电影院发现另外一个奇迹,美国电影院一般很少满员,上座每场有一半就不错了。《卧虎藏龙》没有配过音,用的英文字幕,我也不知道周润发和杨紫琼的明星效应对美国人来说有多少,但很奇怪,那天不是周末,而且阴雨绵绵,电影院居然客满,差点没进去,从来没见过。那时《泰坦尼克号》大红大紫的时候也没见过有这种盛况。 开场前看看左右,只有我是中国人。看看那些伸头探脑的老外,男女老少,黑白间杂,我真奇怪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热情来看一部没配过音的武侠片,呆会儿又要看对白又要看动作,怎么忙得过来?但他们居然就忙过来了,而且很满意。
片终开始放字幕了还没有一个人离席,大家好像被什么魔咒定住了,英文字幕放完中文字幕出现才有人缓过神来。看看他们的表情,听听他们的谈论,我知道下一场他们的亲戚朋友也会来看。
2000 年的华语影坛无疑是属于《卧虎藏龙》的。它凭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骄人桂冠和令人咋舌的全球票房成绩,当之无愧地成为华语电影版图里的新坐标。当然,最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它在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股中国古典武侠片的飓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安是后来的张艺谋们名符其实的老师。《英雄》、《无极》、《夜宴》陆续横空出世明显受了《卧虎藏龙》的刺激。有看样板戏经历的第五代导演,很快就活学活用地将中国电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鼓捣成了几部武侠片样板戏。从《英雄》开始,这些面目大体一致的样板戏里,毫不忌惮地借用了《卧虎藏龙》里的元素:武侠的类型,炫目的色块,美轮美奂的外景,几乎原封不动的“袁和平/ 程小东+叶锦添+ 谭盾+ 鲍德熹/ 杜可风”的组合,甚至里头动不动就灵光一闪的意念内核也能让人看得出来他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偷学李安。但有些东西并非态度就真的能决定一切的,最后的结果是青出于蓝而并没有胜于蓝,他们学到的是皮毛,学不到的是精髓。当李安说出“剑法是人法”,“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又何尝不是”等不无书生意气的台词来的时候,我们竟然有点感动和触动。而当老谋子借秦皇之口在煌煌宝座后慷慨激昂地说出“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直至“剑的最高境界是和平”等口号来的时候,我们却忍不住地发笑甚至愤怒了。李安拍《卧虎藏龙》是顺着了自己内里的气质和对江湖的梦想在走,他的儒雅和内敛、细腻和婉约放在江湖里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光彩,他煞费苦心用李慕白和玉娇龙的“竹林之战”来向胡金铨致敬是顺理成章,因为其中那股气是通畅的。而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里的“竹林之战”虽然在视觉上也足够新奇和抓人,却总觉得有点硬来硬去,缺少了一点什么。到了冯小刚的《夜宴》里,竹林似乎还是那片竹林,却已是风韵无存。至于到了陈凯歌的奇幻武侠大片《无极》里,李安电影中“侠”的精神已经像中了碧眼狐狸的九阴毒针的李慕白一样,奄奄一息了。所以不管他们爱不爱听,在拍出《卧虎藏龙》的李安面前,伟大的张导也好,陈导还有冯导们也好,还确实有一阵学生要当。据说张艺谋奥运会开闭幕式之后的新片还是古典武侠,但愿这次观众不要再被这种只有皮毛而缺少风骨的“武侠样板戏”弄得腻烦透顶。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