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省60几个专业团体,不如赵本山一个演出团演出的多
赵本山是否仅仅停留在表演艺术层面,而对人文精神层面的追求差了一点呢?这不是他个人的原因。小品这种喜剧艺术要有发展,要能拿出传世之作,也不是赵本山一个人的任务
本刊记者 李宗陶 发自沈阳
位于八经街74号的辽宁省文联是座机关老楼,略带些与时俱进的装修。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这些天来,他烟雾缭绕的创作被蜂拥至沈阳的记者们打断。两个多小时里,他接了四个要求采访的电话,斩钉截铁拒绝了三个。另有一个,是关于《不差钱》里“屁精”一词引来的小麻烦:同性恋协会投诉春晚小品使用歧视性称呼。
这位当过知青、上过音乐学院的国家一级编剧,同时也是老一辈二人转专家王肯的亲传弟子有些猝不及防:“东北话里就是马屁精的意思啊,我哪知道这是他们的行话。”与时俱进,任重道远。
他站得稳,手也伸得很长
人物周刊:您下乡当知青那会儿就认识了赵本山,说说对他的大致印象。
崔凯: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事业家。他从1982年演出我和李忠堂先生创作的《摔三弦》开始,到现在已经27年了,这27年里边他没间断地塑造了很多喜剧小品的形象,又拍了很多影视作品,又办了自己的公司……做了很多事情。他站得稳,手也伸得很长。
本山是把艺术也当作一个事业来做,从喜剧小品回到二人转,完全是从一个有责任感、有文化担当意识的角度返回来的。
人物周刊:转机是看了吉林张小飞他们的演出?
崔凯:2000年我在大连开辽宁省曲协的一个会议,他从吉林回来就跟我说,崔哥你是不是很长时间没看二人转了,我说对啊。他说你赶紧去看看吧,出事了。我说出啥事了,他说你到吉林那边去,二人转在那边挺红火的。他说那就是骂人,很庸俗很低级,但也出了一些年轻人。
后来我就悄悄去了,谁都没告诉。在县城看了两场,确实是不堪入目。后来到了吉林市,就是阎学晶他们家开的一个地方戏的剧院。我在那里看到了张小飞、王金龙、翟波这些演员,确实有一些年轻演员演得很好,但是也没有规范。所以回来我就和本山商量,要这么演下去会把近300年的这么一个民间艺术给糟蹋了,咱们办点事吧。他说可以啊,整啥。我说搞个大赛,好歹有个引导。
我们曲协先在海城搞了一个二人转的邀请赛,投石问路看一看,当时王小宝、卢小波他们都参加了。回头我们才商量以赵本山的名义,其实是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省文化厅、电视台联合办的,邀请了东三省的二人转演员,有200多人,举办了第一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是赵本山出去跑的赞助。最后经费不够,他让爱人从家里,都半夜12点了从家拿了20万块钱,把演员的奖金给解决了。
人物周刊:赵本山看到二人转,觉得是个机会,当时这里边有没有经济的因素?
崔凯:当时没有,因为我跟他是30多年的朋友了,无话不谈啊。当时办这个大赛就是一个单纯的目的,就是二人转不能这样下去了,应该健康地发展。办完之后他很高兴,告诉家里准备点酒,准备点菜,在他家院子里把所有参赛的人都请去了。
人物周刊:是在沈阳吗?
崔凯:在沈阳。吃饭过程中突然找我说,崔哥,你主持一下,我要收徒弟。我说这么匆忙,什么都没准备。当时省委的一些领导也在,赵本山就说,没事,你们都在这,做个见证人,我就收了。赵本山的爱人马丽娟跟我说,崔哥你劝劝他,他收这么多徒弟干啥呀,咱又不用他们跟着演戏,像别人收徒弟那样,收了光闹一个操心,能不能劝他不收。我说本山的决心已定,收就收了吧。然后我给主持了一个很简单的拜师仪式,五个徒弟(注:翟波、王小宝、王小利、张小飞、唐鉴军)给他磕了头。
60个专业团不如他一个团演得多
人物周刊:从大赛里选人,到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是怎么个过程?
崔凯:拜师以后,他就说要成立辽宁省民间艺术团,要在我跟前演二人转。当时我们辽宁有5个专业团,都很不景气。这时候再成立个新团,能不能经营得下去,没人知道。他就自己去联系沈阳大舞台,就是现在的刘老根大舞台,想在那儿演。后来,省领导也提到这个事,说赵本山要成立这样一个团,最好用新的形式,新的管理理念,如果需要省里帮助,我们可以批给他一些编制,也可以批给他一些开办费。
但作为一个民营的,咋整呢?后来到工商去登记的时候,我就去给他协调能不能叫辽宁民间艺术团。后来省里打了电话,就同意了。注册的时候,赵本山就给我打电话说,崔哥,你把登记那再改改,编制和经费全都不要了,一分钱不要。我说给你钱你为什么不要呢,他说咱不需要钱啊,咱不差钱——呵,那时候就说不差钱。从舞台、灯光、乐队、演员,他都自己找。
人物周刊:当时可能给他多少开办费?
崔凯:开始省里主要领导说了让他提,后来他说不要了。我想给他几百万应该不成问题吧,毕竟是要建一个团。当时他等于背水一战,彻底民营了,不要省里一分钱。
人物周刊:他那时是不是已成竹在胸了?
崔凯:吉林林越开的剧院,赵本山去过两次,看过他的经营情况。他觉得像沈阳这么大一个城市,整天各个剧院都没有演出,他觉得他应该可以。但刘老根大剧院刚开门的3个月都没盈利,他给我打电话说,崔哥我那儿支持不下去了,每天半场座都不到,正好赶上“非典”。
人物周刊:那时票价挺便宜吧?
崔凯:20块钱,最高30块,他说就给老百姓看戏。我当时说,本山你要坚持,就像钓鱼喂窝一样,在这撒点饵,让鱼知道这个地方有食吃,它才会过来。观众好长时间没有到剧场看戏的习惯了,你要坚持。果然3月后,慢慢就有上座了。他当时没做过广告,就是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
人物周刊:当时他自己演吗?
崔凯:他经常演,不出海报,所以别人也不知道。就是一看哪天观众挺多,他就上去。上去就说,今天来着了啊,白看我演一个,就这么演了。他出场费相当的,但他也不加钱,所以观众都很喜欢。他有种从基层舞台来的平民意识,和观众本能地亲近。所以他经常告诉他徒弟,一定要尊重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咱们的生存空间。
有时候在入场时他就跟他那徒弟,包括小沈阳、王小虎他们在剧场外头扭秧歌,吸引很多人去看。其实他不是用这个方式来吸引人买票,因为票早就卖完了。
人物周刊:但现在票价涨这么多,媒体也采访不起啊。
崔凯:他后来是把这个东西做成一个文化品牌了,是品牌的效应。过去很多来沈阳的外地人,吃完饭不是去按摩,就是去洗澡(注:沈阳有“中国浴都”之称)。现在不管是开会的、旅游的,到沈阳来都要看看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全国哪一个艺术品种、艺术团体能达到一票难求的局面,票价不断上涨,而且长期是这样?我觉得这是赵本山创造的一个奇迹。
赵本山真是很有头脑的。他不预售票,团体票也不优惠,政府就政府,领导就领导,都在窗口买,为的是照顾大部分观众能看得到。有时机关的人还打电话给我,问能不能给说说预买几张票。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