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这位董事长兼CEO说到自己的管理团队时,脸上流露的是骄傲和放心,“我的公司是九个副总裁,一个工会主席,一个总裁,十几个人的领导班子。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坚守着不同的岗位。而且,公司的副总裁等很多职位都还在逐步替换和更换中。但是,无论怎么换,他们都非常信任我。我也一样,从来不问工作咋样。这个公司一年能挣多少,能赚多少,最后剩多少,都在我脑子里。”
其实,对于本山传媒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赵本山恐怕是想的最多的那个人,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反复思考中,他也正在逐渐完成由“大家长”到“领导者”的蜕变。
第三题 经营模式够好吗?
是“1”,还是“1/4”?
如今,本山传媒的产业主要分为四大块:演出业、影视制作业、电视栏目业和艺术教育业。不过,如此大的摊子究竟是一个有机链条在有机、有序、有效率地运作,还是自顾自的单一发展成了很多人对本山传媒的最大担心,也成了不少人怀疑本山传媒未来前途的原因所在,就如俗话所说,五指合拢握成拳才最具杀伤力。
对此,刘双平说:“‘刘老根大舞台’可以说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是我们最重要的品牌。当然随之带来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我们现在就在研究刘老根私房菜。”而在采访中,赵本山也曾表示,学成归来后将进一步做大“刘老根大舞台”,加速剧场建设,培养演出市场;同时还会公开征集剧本,打造小品、电视剧的平台,并将在海南投资建设影视基地,拓展事业。
可见,本山传媒的“胃口”很大、“野心”也不小,不过,这一切却并非只是意气用事地主观规划,而是早已做好了全盘打算。目前,通过管理,赵本山已经实现了旗下弟子和演员的统一调配,并且正在最大限度地开发着“赵家班”演员的潜力和人力价值,这也使得拍摄的电视剧得以低成本制作,比如演员吴一迪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刘双平总裁的助理,像她这样身兼多职在“赵家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出演影视剧成名后的演员身价看涨,这也从侧面保证了“刘老根大舞台”的票房并推动了票价的提升。
以前,总有人认为,艺术不可能规模化或流水线生产,然而,本山传媒却正在逐渐把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现在看来,把二人转改良、制作成可以复制、连锁的“文化汉堡”并非天方夜谭。有专家就曾表示,在商业社会里,凡是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或行业,一定是规模化生产,包括民间艺术。为什么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一般都难逃没落的命运,其中的很大一个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没有商业化发展,也就因此失去了外部的供血机制。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国外并非无迹可寻。日本的吉本兴业株式会社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了“本山传媒”今天正在做的事业。这家成立于1912年的公司垄断了日本的谐星市场,并于1949年在日本东京大阪成功上市,如今它依然是日本最大的搞笑艺人公司,它们的名字就代表着“笑的事业”。而起源于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也在结合了新的形式后,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振兴了已是夕阳产业的马戏,把人们重新又拉回到了马戏棚里。
这些事例无一都在证明着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合理,本山传媒的未来也将不可估量。其实,如今的本山传媒早已初具规模,下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影视基地以及实习基地,还有本山艺术学院。从演员的培养,到最后的产品影视剧和演出场所,整合营销、稳步扩张的商业“一条龙”式运营模式正在形成。
也许,赵本山的好友、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崔凯的评价最能形容如今的本山传媒:根扎得很深,手却伸得很长。
第四题 管理能力够强吗?
是“草台班子2.0”,还是“现代企业1.0”?
有人用演而优则商来概括赵本山的经历,那么,对于这个半路出家的商人而言,如何将自己的企业从“草台班子2.0”尽快进化到“现代企业1.0”,则成了一个最为现实的难题。
赵本山本人显然已经认识到形势的急迫。所以,在被问到学习深造之事时,他才会诚恳地表示:“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我还是个门外汉,我希望在我还能学习的时候多跟老师和同学学习很多宝贵的经验,让自己能够更规范地管理企业。”而在谈到自己身边的诸位同学时,他也并不掩饰自己的敬意:“我的这些同学都是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功人士,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闪光点,跟他们相处、交流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平时接触的圈子大部分都是文艺界人士,很少跟真正的企业实体管理者接触,通过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能与他们成为同学也是一种缘分。”
对于企业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企业稳步发展壮大,而具体到赵本山,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则是“刘老根大舞台”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五一期间,刘老根大舞台在北京成功开张,但随后,如何有效控制多家剧场和演员的储备、调配则成了首要难题,这对赵本山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赵本山曾说,如果他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钱、足够的演员,他会让大舞台像麦当劳一样,在全国连锁经营,甚至走向世界。这表明作为企业的领头人,他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实施过程却还需要科学细致的办法。
除了让剧场“可持续发展”,如何让明星“可持续生产”也成了考验本山传媒的又一大难题。在很多采访中,赵本山都曾明确表示:“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人,都比小沈阳条件好,小沈阳能红,关键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好平台,这个平台还能捧红上百个、上千个比小沈阳更好的新人。”
面对上述两个问题,赵本山无疑也正在寻求着解决之道,比如在“刘老根大舞台”的开办上放慢脚步,还有开办多个电视节目、和网络联手、向各大知名导演不遗余力地推荐自己的演员,为“赵家班”的弟子寻求更多的出镜机会和平台。
此外,甚至连称呼上,赵本山也越来越在意。在很多个场合,赵本山都不断强调小沈阳的员工身份而有意淡化“徒弟”之称,因为赵本山明白自己正在着力打造的不是一个剧团,而是一家现代企业——尽管目前还存在不足,但至少他在带领大家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五题 营销水平够高吗?
是“找上门”,还是“送上门”?
虽然在电视中,赵本山是大家常见的熟面孔,但是,那大多也只是在小品和电视剧中,就像如今的本山传媒虽然成为了头版头条,却依旧很少有人看到过这个企业的真实面貌。没错,在人们的印象中,现实中的赵本山及本山传媒是神秘的。
不过,今年5月2日,一场盛大、时尚的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开业典礼却让人们惊讶地发现,赵本山和他的“帝国”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低调做人,而是转而高调做事。
为了高调,北京“刘老根大舞台”不惜花重金选址在北京著名的商业文化圈前门地区;为了高调,北京“刘老根大舞台”的占地面积高达2993平方米,地上建筑物面积3125平方米,总投资达到了2000多万;为了高调,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开幕式的嘉宾名单甚至完全可以比拟一些国家级的电影节或文化盛事。
如今如此不惜余力,也许正是吸取了前车之鉴。据记者了解,当初在电视剧《刘老根》热播之后,东北三省随即马上出现了“刘老根连锁反应”,包括“饭庄”“旅游地名”等十几个产业中都有带着“刘老根”三个字的招牌。甚至有人估算过,单是“刘老根”当时的商标价值就高达1000万。不过,那时的赵本山还缺乏品牌意识和营销观念,所以,直到其注册了“刘老根大舞台”,这期间赵本山已经损失了近2个亿。
但是,如今的赵本山已经学会了与时俱进,所以,在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开业前,他才会放出狠话:“今年‘五一’必会无条件开业。”因为现在他已经懂得了这样的黄金时间也正是营销的最好时机。
即使在品牌标识上,本山传媒也已经开始了有意识地推广和加强,刘双平就在采访中表示过:“北京的‘刘老根大舞台’虽然风格上和沈阳的有所不同,但东北文化以及毛驴拉磨等标志性的东西都有所保留,这就如我们的LOGO一般, 是大舞台品牌的重要部分。”可见,CIS的企业识别系统已经成为本山传媒着力打造的重要工程。
熟悉赵本山的朋友很早就曾向媒体透露:“他在产业投资方面的成就足可以成为商业教材。如今看来,本山传媒的无形资本整合,特别是人力资源整合开发与经营,更可堪称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效仿的蓝本。赵本山不但善于开发自己,而且还善于把自己进行复制。”正如这位朋友所说,他确实有着把“草根”变成“摇钱树”的智慧和本领。
而这种智慧和本领之所以能被赵本山发扬光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既认得清自己的位置,也明白自己所面对的目标公众。否则,在“本山传媒集团影视剧本和故事征集启事”中,就不会清楚地印着如下的征集范围:当代乡村情感生活的故事、农民创业类故事、乡村文化生活类故事、农民工工作生活类故事、留守妇女、儿童类故事,紧靠9亿农民。
一个拥有着如此广大受众群体的企业,恐怕想不发展壮大都不容易,正如赵本山本人所言:“摊子越来越大,现在每天都被市场推着走,想停下都难。”(文章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