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桑兰打维权官司:伤残无助 体制之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1日14:53  新民周刊

  当今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伤残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救助的欠缺,正是举国体制的“后遗症”。体制不变,憋屈难除。

  记者/张 伟

  桑兰灿烂笑容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痛苦、纠结,和太多的不解和委屈。当年,驰骋赛场上的她曾是金牌选手、世界冠军接班人,然而在她倒下之后,在轮骑上的12年时间里,一些她曾经依靠的单位领导,从来没去看望过她一次,伤残后的保障工作也很不到位。更有体操中心领导声称:宣传桑兰会让孩子们远离体操……正如一位批评者所言:这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悲哀,更是体制的缺憾。伤残运动员的救助和保障问题,引人深思。

  伤残运动员保障欠缺

  正如上海体育界资深专家段翔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所说,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举国体制还是全民体育,要想在竞技体育领导域取得成功,要想在奥运会上登上巅峰,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都要进行魔鬼训练。不同的是,在欧美一些体育事业发达的国家中,体育训练更加人性化一些,运动员自我选择的空间更大,运动员的伤残保障制度更加完善。而在中国,“金牌任务”更加沉重,而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伤残运动员的保障制度却很不健全。

  从某种意义上讲,桑兰是幸运的。然而,桑兰的幸运更多是一个特例,在中国,许多退役运动员的生活没有保障,一些伤残运动员甚至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早在北京奥运会前,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滑冰名将叶乔波就曾呼吁:“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我希望大家在关注2008奥运会成绩的同时,还要想到有比金牌更为重要的事情。”而且在那年的政协会议上,她还提交了《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问题及建议》提案。“面对退役运动员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制定政策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一位官员说,“我们手头有许多研究如何妥善安置退役运动员的课题,但大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现在的情况就是船大难掉头。整个体制就是这样,指望国家财政为提高退役运动员的补偿拨款,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位体育官员说出了大实话。客观地讲这些年国家为退役运动员的确做了很多工作,可是举国体制之下那些没有成绩、默默无闻的专业运动员(也被人们称为是塔基下的运动员)真是太多了,全靠财政拨款、强行安置是行不通的。在桑兰伤残后的第八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这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的综合性文件。目前很多地方体育局由于种种困难,一直无法落实。

  据记者了解,随着各省区市各级运动队规模的不断扩大,退役运动员也在逐年增多,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非奥运年每年有近万名运动员退役,奥运年的退役规模则更大。但本该与之适应的就业率却是逐年下降,相当一部分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队中,有的甚至长达10年之久。得到“妥善安置”的退役运动员只有千人左右。

  “现在的情况是,金字塔的塔尖,就是在国家队里出成绩的运动员,基本上都不愁退路。但对于塔身和塔基,也就是国家队的基础力量,我们的保障力度相当薄弱,更何况还有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区别。” 叶乔波告诉记者,“其实,‘安置’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叫法,现在的说法是一次性补偿,补偿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最多有给退役运动员补10万元的(这10万元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大部分地方也就是几千元,而且还不容易拿到。对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来说,带着一身伤病离开奋斗多年的运动队后,只能拿几千元补偿费,确实令人同情。

  由于从小投身体育,退役后创业难就业也难,在上世纪90年代,只有获得世界大赛前3名的运动员退役后才有免试进入高校学习的资格,现在国家体育总局已把限制条件放宽到全国比赛前3名,即便这样,90%的退役运动员仍然得不到“接受再教育“的机会。退一步说,那些上了大学的退役运动员,很多都只是“混”个文凭而已,能够踏踏实实学习知识的运动员并不多见。

  “现行《体育法》纲领性过强,没有对运动员伤残医疗保险、社保互助进行具体的立法保护。”叶乔波说,“所以,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伤残运动员已成为了社会负担,并非是危言耸听。”

  从桑兰打官司事件也可以看出,她在等待12年后才决定走上法庭,是因为当时受到太多的限制,被人以“脑子摔坏了”为由剥夺了说真话的机会。如果她是一名美国运动员,如果惨祸发生时就决定打官司,桑兰或许真的能获得巨额赔偿。所以,桑兰心中的委屈和郁闷,其实凸显的是体制的弊端、立法的欠缺。

  举国体制“后遗症”

  《新民周刊》采访桑兰时,她谈到的一个细节让人震惊:“体育中心某位领导要求央视主持人不要再宣传桑兰了,(因为她的伤残)现在练体操的孩子都越来越少了……”看得出来,有些人并不喜欢桑兰,甚至讨厌她,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怕桑兰影响了他们的“体操事业”。

  可是,仔细想想,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把体育当成“出路”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了,这跟桑兰又有什么关系呢?随着资讯越来越发达,随着中国老百姓对体操训练越来越了解,有多少家长会把孩子送到红地毯上?

  按照那位体操官员的逻辑:在巴西是否会因为一位足球队员场上猝死,许多人从此不踢足球?在美国,是否因为短跑名将乔伊娜的猝死,很多人远离田径?显然,那位体操官员的想法是很片面的。说到底,现在的中国孩子之所以不愿意选择体操运动,是因为举国体制下的训练手段太过于军事化。多年来,中国体操为了追求成绩,强调难度,严格控制身高、体重,在中国练体操,退役后女孩子的身高一般都在1米5以下,男孩的身高都在1米6左右。然而,在国外体操女运动中,我们却看到1米65的霍尔金娜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绝非偶然。有专家指出,如果俄罗斯名将霍尔金娜生在中国,光凭她那两条大长腿就早早被体校淘汰了,就算她再热爱体操也别想进入国家队、征战奥运会……

  由体操项目,我们可以想到更多的体育项目,在中国举国体制之下,运动员要想获得成功首要因素并不是他自己的爱好,而是在于教练员的选材和举国体制下的重点培养。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没有人在乎群众基础,没有人关心老百姓的喜爱程度。因此,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的传统强项,比如跳水、体操、举重、柔道、女子摔跤、射击等等,并不是群众基础好的项目,而在大家喜欢的三大球和田径、游泳项目上,中国选手表现得实在不行。这就恰恰表明,中国为何不是体育强国了。相反,在欧美体育强家,他们的竞技体育项目强弱,与群众体育息息相关,而且运动员从小就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早在20多年前,作家赵瑜就对举国体制进行了解读。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赵瑜到当地的白求恩医院看病,只见众多病人由亲友搀扶着呆立在医院里,而门诊室内竟空无一人。医生们到哪里去了?疑惑间突然鞭炮声大作,医护人员聚在一起雀跃欢呼,人丛中打出了“热烈庆祝中国女排三连冠”的巨大横幅。 眼前这一群喜笑颜开、置本职工作于不顾的“白大褂”,与病人们苍白、痛苦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偶然的一幕让赵瑜开始心生疑虑:体育在这些医生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的位置?在其他人的心目中又是什么样的位置?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他开始搜集、查证资料,结果吃了一惊:中国3亿体育人口,但每年到医院看病者达25亿人次!这个更为巨大的反差让他焦虑不安,赵瑜决定写“强国梦”,文中全方位地触及了中国体育界的问题与矛盾,诸如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的本末倒置、狭隘民族主义的膨胀、运动员当官与失业的两极分化、一条龙体制的弊端、教练员运动员文化低下、运动员爱情被压抑、比赛中作弊现象层出不穷等等。将体育与政治、文化联系起来思考,强调人在体育中应有的位置,揭示、批判了金牌战略对人的压迫和异化……

  《强国梦》对体育界的诘难咄咄逼人,毫不留情:体育的功能被颠倒了,还有什么积极意义?金牌的背后是什么?靠一支没有多少文化的队伍,怎么去实现体育强国之梦?高尚的体育竞赛何以变得如此庸俗低鄙?绝大多数人只有“看”的机会,却无“干”的场合,金牌的意义何在?当我们为金牌而欢呼的时候,可曾有人想过另一批“国宝”——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 他发出了体育必须改革的呐喊:“让我们承认危机吧!大国的体育有危机。”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数量由当时的区区15块,增长到51块,在金牌榜上的位置由当时的第十一名,一跃成为笑傲世界的第一名。可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敢称自己是“体育强国”。

  由此可见,当今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伤残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救助的欠缺,正是举国体制的“后遗症”。体制不变,憋屈难除。▲

  

[上一页] [1] [2] [3] [4] [5] [6]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