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记者李斌、朱玉)一部看似普通的电视连续剧在悄然播出一年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这部名为《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一播再播的同时,也在无数人的心灵中掀起了感情的波澜,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激情。激情究竟何以“燃烧”?记者日前专访了剧中两位主要演员:孙海英和吕丽萍,倾听他们的述说。
一位观众看了几十遍
秋天是北京最美丽的季节。香格里拉饭店,孙海英夫妇如约而来。
孙海英身材瘦削,不苟言笑,说起话来仍有一股“石光荣”的耿直。吕丽萍则比想像中的清瘦,话语不多,但透着幽默。
某种程度上,“激情”就是由眼前两人“点燃”:孙海英和吕丽萍以精湛的演技分别扮演了男女主人公石光荣和褚琴,在两人跌宕起伏的婚姻和爱情之间,共和国军人面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婚姻和家庭、经济开放和军队传统等问题时的精神风貌,在屏幕上被立体宏阔地表达了出来。全剧始终洋溢着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概,洋溢着激情、淳朴和乐观,让人强烈感到一种久违的生活真实。
激情“点燃”成熊熊烈火。孙海英、吕丽萍告诉记者,很多观众连续看了好多遍,他们也收到很多来信。一位观众在来信中说自己看了30遍,还有一位说自己看了60遍。“这有点可怕,但是我们也不能阻挠。部分观众已经被这个戏深深地迷住了,他们表达对这部戏的爱,呼唤人间的真挚情感,这种迫切心情我非常理解。”
艺术作品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孙海英的想像。在人们的眼里,他们不再仅仅是影视演员:“观众对我们两个人,尊重多于热烈,主要是尊重。他们尽量不打扰我们,还送给我们好多奇特的纪念品,一个观众写观后感写到凌晨两点,我们就跟看书似的。观众的体验可能比我们更多。”
湖南的一次演出,更是让孙海英终生难忘:“一个看台全是老同志,呼啦啦一下子就全站了起来,唱起了‘英雄赞歌’。我没有准备,把我都唱哭了。当时我脑海里突然闪现出石光荣所说的那些话。那些话,那种情感,我深深理解。”
让别人燃烧,首先要让自己燃烧
孙海英无法不理解“石光荣”。他曾经在部队干过11年,还下过3年乡。不论是人生还是艺术道路,都经历了不少曲折。“在艺术道路上,我比别人艰难得多。”
17岁就到西藏当兵的孙海英,至今无法忘记第一位把自己领进艺术之门的老师:“他认定我会是一个好演员,把我从沈阳坚决地招收到西藏去。我也抱定信念一生做这一行。”
单位解散、剧团不景气,孙海英的人生之路曲曲折折,“我在这个行当里努力工作,却四处碰壁。经常演不上好的戏,往往是别人演不了的角色往我身上推,很少挑大梁。很多年来我不被人承认,而演员这一行必须观众承认,至少也要同行承认。”
生活的艰辛,使孙海英养成了一股子倔劲,“就像石光荣一样执着”,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石光荣60%是他的本色。”吕丽萍如此评价,“多年来积累的情感和沧桑,初衷不改的倔强,为他准备了这么一个梯子。”
“我拿到剧本梗概时,就觉得这个人物是为我写的,一定会成功。”孙海英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真实。我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就是要表达对真实的呼唤。尽管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渴望这种真实,希望从这个人物上见到我,这是我希望表达的真正思想。”
一说起“石光荣”们,孙海英再一次充满激情:“新中国就是这代人创建的,打下江山,建立了这个国家,他们太不容易了。这一代人不能忘,下一代人也不能忘,这个国家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做出该做的事,要无愧于先辈。这部戏让我更加认真地对待生活。”
让别人燃烧,首先要让自己燃烧起来。正是编导、演员们的投入,使《激情燃烧的岁月》不胫而走、众口相传,犹如春风一样浸润着人们的心田。难怪有人断言,“‘石光荣’会在老百姓的话语和记忆中长存。”
“共鸣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具有怀旧色彩的电视剧缘何如此火爆?是它洋溢的万丈豪情,对战友的铮铮友情,对亲人的血肉之情,更是全剧从头至尾贯穿始终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
孙海英认为,激情之所以能够“燃烧”,和社会背景大有关系。现在,一些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好像除了金钱就没有别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人们呼唤友爱和帮助。观众的眼睛是非常准确的,群众希望国家更好,也希望多一些健康向上的作品。”
走出“石光荣”两年,这位演员的感悟日久弥深: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里。一部主旋律影片能打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正是因为它激发出了整个社会的这种“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共鸣的力量可以说是排山倒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