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荔园当小歌女的梅艳芳,八二年凭一首《风的季节》,夺得“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最终成为一代的百变歌后。有学者认为梅艳芳的奋斗史,对香港当代文化影响深远,失学的她凭努力而成功,燃起当时草根阶层的斗志;其百变形象大受欢迎,亦标志港人思想的成熟,从传统只爱玉女的框框,发展成为接受不同的文化。
专门研究本地文化的次文化出版社社长彭志铭昨日表示,崛起于八十年代的梅艳芳
,对本港当代文化的最大影响,要算是她背负草根的背景,凭着努力一跃成为乐坛天后的奋斗历程。
彭志铭解释说,七十代年中期兴起一股新浪潮,以海外留学的知识分子作主导,乐坛上的知名人物如许冠杰、林子祥、张国荣等,均是大学生及“番书仔”,草根阶层成为天王巨星是遥不可及的梦。惟出身小歌女的梅艳芳,尽管没有机会受高深教育,仍不断奋斗达至成功,对当时的低下阶层而言,有不可磨灭的振奋作用,积极深远的影响。
成功标志女性抬头
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首席讲师史文鸿亦指出,梅艳芳与当代一般艺人歌手不同处,并非以传统漂亮、玉女的形象如萧芳芳及陈宝珠,来吸引市民;相反以百变的形象,鲜明性格,配上沧桑的味道,令到广大的歌迷受落。
史文鸿说,梅艳芳的成功,正好反映出八十年代开始,香港文化成熟了,特别梅艳芳在电影《胭脂扣》饰演“如花”的角色,那女中带男、男中带女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已发展成可以接受复杂性格的人物。同时,梅亦冲破了歌坛由男歌手垄断的局面,标志 女性的抬头。
文化评论员胡恩威则指,无论梅艳芳或张国荣均属有内涵及实力的艺人,他们的死亡标志货真价实的艺人渐渐失传,只剩时下流行只靠包装、没有自我的艺人、歌手。
歌迷有如失去至亲
对于今次梅艳芳的遽然逝世,不少歌迷显得伤感,精神科医生陈佳鼐昨日表示,梅艳芳病逝对歌迷造成的冲击,相信较早前另一歌星张国荣的死亡为小。因为张自杀身亡,出乎歌迷的意料之外,冲击力肯定很大;相反梅患病已有一段日子,歌迷有一定的心理预备。
陈佳鼐续称,梅艳芳享誉乐坛二十多年,其死亡对歌迷来说如同至亲离开,一般市民亦感伤心是正常的。而梅艳芳的好友如谭咏麟等人,在她死后呼吁歌迷应学习偶像其乐观、开心的性格,不要过于悲伤,对歌迷有积极的宣泄感情作用。
陈补充说,歌迷感到伤心应该向朋友亲人倾诉,若持续半年仍感到情绪低落,郁郁不欢,未能正常生活,可能患上抑郁症,应向医生寻求协助。
应该从悲痛中学习
青山医院精神科高级医生曾繁光也表示,著名巨星突然离世,广大的歌迷有情绪困扰在所难免,早前张国荣跳楼自杀,一名本身患有抑郁症的女病人病发,经药物治疗后已康复。
但曾繁光强调,歌迷应该将悲伤化为力量,学习梅艳芳生前如何帮助他人,这对疏导情感有积极的作用。情绪受困约一至两星期后,会慢慢痊愈。临床心理学家胡洁莹亦指出,歌迷应从悲痛中学习,动员朋友互相支持,既可减轻哀伤的情绪,又可藉此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