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闾丘露薇正应长春同仁购书中心之邀赴内地签售并到几所大学讲座。周六的早晨八点半,媒体见面会在书店正式召开。选择这个时间段,露薇在众多名人中还是第一个——这可能也和她的身份有关。“记者的作息时间都不太正常!”露薇自己解释说。
“当闾丘站在巴格达的硝烟中时,我觉得她是全世界最美丽、最性感的女人。”这是露薇新书上一位网友的评论。长达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一开始展现在记者面前的露薇
并不漂亮,甚至有点“中性”的味道,但和她聊起天来,记者便发现了她身上由内而生的独特气质,集结着智慧、勇气、简单和豁达。当然,最有特点的还是她不停的微笑和大笑,这与银屏上的她可完全不同。这种笑声,像极了玫瑰:有着多种味道,浓郁、清香、淡雅,却又让人回味悠长。
她在吉林大学举行讲座时,四百座位的大讲堂里挤进了将近七百人,一位女生甚至还给露薇送来了一罐按她的新书中的方法亲手煮制的“卡布基诺”咖啡,看来她真的很受欢迎。
2001年,美国攻打塔利班后,她是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时,她是第一位进入巴格达的华人女主播。
现实一种:生活中我没有“刺”
闾丘露薇在上海长大。初中时,她把学做小保姆的经历写成了文章,从上海《青年报》换得了她一生中的第一笔稿费。后来,她也因此参加了这张报纸的学生记者团。也就在那时,她有了长大后做一名记者的理想。
“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新闻系而选择了哲学系呢?”“我选择专业的时候这样想,职业到时候是可以选择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却需要宝贵的大学时期的培养。哲学就可以很好地训练我的思维方式。”
“我总觉得你的姓氏很特别,说实话我是查了字典之后才确定的。别人有叫错你名字的时候么?”
回答我的问话之前,露薇用一种哭笑不得的眼神定定地望了望我(她肯定认为我有什么企图),但最后,她笑了。
“我想会有吧,当然我没有当面听到过。无所谓啦,可以叫闾丘,可以叫全名,也可以叫ROSE,不过在香港那边可就惨了。我名字本来是很美的,谁知道,在广州话里,不管是‘闾丘’,还是‘露薇’,各是一句粗口,意思差不多等同于我们的国骂,结果有一次我主持节目,有人开玩笑说要投诉,说有不文明用语,真气死我了。”
名字是露薇的爸爸妈妈起的,因为她在凌晨出生,又取漂亮的花里含着刺的意思,便叫做了露薇。
在许多人想象当中,露薇可能确实有些“中性”化了。因为如果把露薇工作中的讲话稿整理出来,你很难在字里行间分出性别。这朵“战地玫瑰”如果没有巴格达硝烟的滋养,已不复是“全世界最美丽、最性感的女人”,甚至,你的脑海中根本不会闪现“美丽”和“性感”这两个词。
即便这样,作为“全球首位三进阿富汗战地采访的华人女记者”、“全球惟一现场采访第一批巴格达难民的记者”,露薇应付最多的问题却都是以“作为一名女性……”开头。其实许多人都误解了露薇,她没有什么特别,她具备一个典型的上海女子的特征,只是在镜头前,在巴格达的硝烟中,在SARS最前线,她特别自信的神情掩盖了真实的她。
“在逛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走路也走不好,只有‘快点躲起来’的感觉;做梦的时候都会‘给公司炒鱿鱼’;休息的时候特别讨厌人家来‘串门’。”露薇这样评价自己,也仿佛是在纠正人们眼中的错觉。
1992年毕业后,露薇先是在一家外资企业做了几年审计师。之后,由于1995年全家搬迁到香港,她的一切又不得不重新开始。不过也许是机缘巧合,她刚到香港,恰逢某电视台招聘,于是她进入媒体,做起了国际编译的工作。她先后在3家电视台工作过,当过财经记者、政经记者,最后才到了凤凰卫视,也因此,有了当上战地记者的机会。
采访战争:“无知者无畏”
“在伊拉克采访时,你怎么把握自己的立场和角度?”
“我觉得我应该把一个事实很原本地告诉大家,不加任何我自己的评论,这样的新闻才更加真实。当然,要做到完全的客观不太现实,但我尽量做到接近。一个镜头的角度不同,或者说话语句的前后次序不同,给大家的感受就会不同。我一直这样提醒自己,因此,无论内心如何悲伤,我还是尽量不把自己融进去。”
“几次采访大型战争,你也曾害怕过吧?”“确实有过,我记得有一次在阿富汗,汽车就在距离我们二三百米的地方爆炸了,脚下的地面都在颤动,每个正常人的心都会加速的……”
报道战争必须面对死亡和肮脏,露薇说她从没有害怕过,因为自己完全投入到了工作中,枪炮响起就得立即冲到现场。“有一次,我们听到了爆炸声,我们马上就冲出去了,到达那个小镇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几十个伤病员,有的人过了一会儿就死了,到处是血,到处是枪。有时,凌晨醒来,我常会有错觉,会感觉这个城市太平静了,战争是在这里吗?而不久轰炸开始了,我们回到了现实——这里真的是在打仗。”
“你知道在凤凰卫视大家怎么评价我吗?”露薇开始反问记者。“他们说我‘无知者无畏’!”她停顿了一下,“其实自从我第一次去阿富汗时他们就这么说我了,可能是这样的,我当时对阿富汗的情况比较无知,同时又比较大胆吧!”
“战地采访对你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是消息来源。比如说,在国内,记者们的采访可能是特派的,会议稿啦,新闻通稿啦,这样就会比较轻松。但如果自己策划新闻就难得多了,因为你不知道采访过程中,会有多少不知道的阻碍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作为一个记者来说,你一定要掌握很多的线索,才能采访到比较好一点的故事,有实际内容在里面的故事。”
“作为一个记者,当时想没想过亲自把哪个大人物抓住,之后采访一下?”我开了一个玩笑。
“对,当时我们这样讲‘哪一天他把我们都抓去就好了,我们就可以直接采访他了’——但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最后他必须得把我们平安地放回来。”露薇很夸张地笑了。
现身说法:勇敢不是男生的专利
从小时候开始,露薇就一直为她中学和大学读的都是别人心目中的名牌校而感到骄傲。但进入社会后,她的想法改变了许多。“学位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帮助自己做好工作,我宁愿读一个专门的硕士而不会去读博士;对工作没有帮助的专业,我宁愿不读。”
毕业的几年之后,闾丘露薇加紧了对新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于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传播学硕士学位。而今,她正在读她的第二个硕士学位——国际关系。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我的成功,但其实我现在工作与学习相辅相成。”露薇告诉学子,她是复旦1992届毕业生,而那一年正是哲学系学生找工作的低谷,适合的发展机会很少。虽然她的理想是进媒体工作,但由于专业的限制几乎成了不可能,于是她最后凭借外语的优势,进了一家外资会计公司当起了审计师。
“之所以说这些,我就是希望告诉大家,刚找工作时不理想不要紧,但要善于抓住机会;找工作一定要找那些对自己来说有长处、能胜任的工作。像我最初当审计师和做编译的经历,对我后来从事财经记者和采访国际问题都大有益处。每一次工作机会都应该珍惜,要很认真很认真地做好每一份工作。”
“你怎样看待机遇这个词——比如你能够获得采访美伊战争的机会?”
“我想机会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但是前提是你自己争取,也需要你积蓄相关能力。假设我平时在这两方面把握得不多,那么我到了伊拉克,我想自己就会做得很糟糕,等那时大家对我的工作不认可了,我就会觉得我很失败。”
“因为你是女性记者,所以派你去战争前线可以更加吸引眼球,给凤凰卫视更高的收视率是不是?”
“你这样讲虽然有些偏激,但事实上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可话说回来,即便从综合方面考虑,我也会很大声地跟管理层说你应该派我去,千万不要用性别做判断,应该是综合地判断。我觉得作为女孩子,尤其在如今的时代里,有时只是我们自己不够勇敢。勇敢不是男孩子的专利,抛开矜持,踏实的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东西南北-大学生》 记者佳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