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31年时,有人问郑则仕,“你觉得自己幸运,还是不幸?”郑则仕说,“人没有幸与不幸之分,关键看个人努力。只要你努力过,坚持过,付出过,人生一定会精彩”——1986年,郑则仕凭借《何必有我》中的肥猫,赢得第五届金像奖影帝,那是他拍的第40部电影。
昨晚,记者电话专访“肥猫”郑则仕,由他主演的《外乡人》正在WHTV-1热播。地道香港人出演上海小男人,郑则仕的拍戏秘诀是“把自己当新人”。(记者陈馨)
接拍《外乡人》,是郑则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内地导演合作。冲着管虎的名气,郑则仕就来了。
剧组里除了他是“外乡人”,其余都是内地演员。而他要出演的李宝根竟然还是个上海人,缝纫厂房管科科长,后下岗,与妻子金花经营旅馆。懦弱自私、圆滑好色,尤其喜欢占小便宜。
尽管普通话比一般香港演员好上百倍,对于郑则仕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语言上的障碍。“上海话对我来说,就是另外一个星球的语言,听起来特别费劲”。郑则仕只好采取笨鸟先飞。
《外乡人》主场景设在南浔,剧组旁有个馄饨面馆。3块钱一碗的馄饨面,郑则仕整整吃了两个半月,“店老板都奇怪地问我,你天天吃吃了两个多月啊,不会腻吗?”其实郑则仕有他的“小九九”,一来融入生活,体会李宝根的真实感受;二来可以多听多练上海话。
入戏从来不用技巧
16岁进入社会,做了近10年的珠宝首饰技工,直到1976年参加电视台演技比赛夺得冠军,郑则仕才真正吃上演员这口饭。
作为冠军的“奖励”,郑则仕与电视台签了一年的合约,开始演一大群士兵中的某个小兵,没有名字,也没有台词。做群众演员的日子,让郑则仕学会了观察,“观察各部门的人在做什么,观察专业演员怎么演戏”。时至今日,郑则仕演戏也从来不用技巧,尽量多地搜集导演对于人物的设定,“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导演的孩子,他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找到这个人物后,进入他的身体,变成他。”。
拍戏如此认真,让郑则仕为“李宝根”打分时,他却吝啬地给了个60分,“我喜欢挑剔自己,也不会打很高的分数,不是对自己有多严格,而是再有经验的老演员,最痛苦的还是必须把旧的东西拿掉,经验越丰富越痛苦”。
不把“肥猫”看作高峰
电影《何必有我》中,郑则仕因饰演一位命运凄惨的弱智少年肥猫,摘得当年金像奖影帝。后来随着电视剧《肥猫正传》内地风靡,“肥猫”成了郑则仕的代名词,也成其影视生涯中重要转机——在此后作品中一直担当男一号。
而今,每到内地某个城市,热心观众还是管郑则仕叫“肥猫”。问及肥猫是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郑则仕笑了,“其实我在香港戏路很广的,也演过不少喜剧,只可惜内地观众看不到,《虾球传》里,我演的就是个大反派,希望能做些改变”。
接演《外乡人》时,有人怀疑,“肥猫能演李宝根吗?”进组时,所有人都奇怪干嘛要找一个香港人,郑则仕说,“所以我进组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把自己当作一个新人。我跟大家开玩笑,‘外乡人’说的就是我嘛”。
郑则仕认真地说,“如果观众看过李宝根还说像肥猫,那是我的失败;如果观众看到我,我最希望他们能喊我李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