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英石光荣给了我机会
(摄影/本报记者陈柏)
近日,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全国。BTV-4已是第七次播映该剧。首次播映收视率达17%,第六次达4.5%。就此社会热点,记者采访了该剧原著《父亲进城》作者石钟山和石光荣扮演者孙海英。
《激情燃烧的岁月》成就了孙海英,他扮演的石光荣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自然,一举成名之后的孙海英成了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现在,他赶场一般地接受采访,人到中年的他有些不能承受。他觉得他只是实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观众、媒体的评价和热情超乎他的想象。
孙海英瘦瘦的,高高的,有些疲惫,身板很直,记者一句“在石光荣身上洋溢着革命理想主义的光芒”迅速打开了孙海英的话匣子。-观众太厉害了
孙海英塑造的石光荣这一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一个“像”字。而这个“像”正是孙海英追求已久的境界。
“不错,‘像’确是最高的评价了,观众看的极为准确。演完石光荣这个角色,观众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普遍得到了认可,让我十分感动,我感到观众实在是太厉害了。有很多人给我送报纸,让我看观众和媒体对我的认可,这种认可是我事前想到的,因为这个作品太厉害了,它出来以后和我想的一模一样。人们说到我时,一般都用‘名不见经传’或‘大器晚成’来形容,确实是这样,虽然饰石光荣被观众认为‘像’而引来无数赞誉,这点我不能否认,因为我做出来了我想做的,但比我想的要过。我没有飘飘然,倒是观众的赞誉让我有点怀疑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好。我没觉着我成了,只要观众承认就行了。有人说,偷着乐去吧。不,我干吗偷着乐呀,我高兴。”
-追求的就是真实
孙海英塑造的石光荣从手眼身法步哪个方面讲都十分真实,真实是孙海英始终追求的目标。与他合作过三次的导演王延松作为他艺术上的知己,对他的艺术追求了如指掌。
“‘像’是每个演员都追求的目标,他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经历了许多坎坷,也有过退却,但他最终没有放弃。他这么多年一直在积累,是石光荣给了他释放的机会,而这个人物又能完全展现孙海英的追求,所以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塑造的人物像击穿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之间的壁垒,做到了老少咸宜。这个‘像’就是人的质感,孙海英让观众在‘像’上一致认可了他。还有,这个戏不是炒出来的,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它一次次的重播就很说明问题。其实,仔细想想孙海英用的是什么招数呢,是传统,是辽宁人艺正宗俄罗斯表演学派的传统,还有就是他的家庭。他生活在艺术之家,父亲曾是辽宁人艺院长,家庭遗传基因,东北文化,再加上这么多年的艺术积累,还有不断地实践,为这个真实,他忽略了很多的东西,不断地锻炼技能,纠正偏差,甚至经历了许多痛苦。种种因素让孙海英一下子冒了出来。”
王延松的话显然说到了孙海英的心坎上,他疲惫的脸上绽开了会心的笑容。“是的,我追求的东西居然没人相信,人家说你不追求名利,不可能,几年前有记者采访我,我就这样说过,可人家也不相信。我的艺术追求从一开始就遭到我周围人的质疑,我爸就质疑,但我认准了就走下去,我不在乎。我也不常和别人沟通,可能也不配和名人切磋。我的艺术观不可能改,也不想改,尤其是遇到这样一个好作品就更有理由实践我的艺术观了,而且我准备了这么多年,克制了多少欲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有时是挺残酷的,但我就是永不妥协地修炼自己。”
-我敢于改变自己
石光荣给了孙海英所追求的“做最好的”机会。
“有媒体说我4岁就演戏了,我问我妈,她说你3岁半就在后台呆着了。这么多年,我看着那些老艺术家的精彩表演长大,又有了以后自己的实践,这就是我的能量积累。我觉得我的能量十分结实,自己知道有多少,也知道该释放多少,该不该放,看不准的我不下手。当年,因为第六届戏剧节在沈阳举行,沈阳话剧团希望我和王延松回去,我就说,我们回去拿金奖没问题。结果我主演他导演的《北方的湖》获得了梅花奖,戏剧节表演金奖和文华奖。
“我奋斗了这么多年,出来一个东西就得响当当的,这得靠练,不能把心思放在个人情绪和利益上。我一直都很自信,不怕任何人物的挑战。我敢于改变,你的勇敢程度决定着你扮演的人物能否取得成功。现在看到的人物千篇一律是因为不敢改变。石光荣也是这样,我当时一看剧本就觉得肯定行,再说我的能量那么多,觉得忍无可忍了,就来一下吧,应该成的事就别客气了。这个戏要是5年或10年前演的话,我也会有一样的表现,但那时的社会环境不行,准确率没这么高。所以我要感谢这个创作群体,感谢制片人张纪中。”
-弘扬有人性的主旋律
孙海英的丰富经历对他帮助很大,他在军队11年,当过搬运工,后来又考上话剧团。他说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体会到善意和爱意的重要。
“1962年,日子多苦,我吃过榆树皮、榆钱、槐花和橡子面,穿的都是补丁裤子。1969年12月的一天,我13岁,我们家下放到农村的第一天,我就把老乡家的狗带出去玩,我特喜欢小动物,可是我却把人家的狗给轧死了,我吓得要命,不敢回家。那时,如果在城里你损坏了人家的东西,所有的人都得指责你。可老乡一直安慰我。我被爸爸暴打了一顿。但我却从此特别尊重农村人。还有我在西藏当兵的时候,去牧民家体验生活,我和一个战友住在一个老阿妈家,我们社会调查回来,老阿妈必给我们准备一壶青稞酒,放在铺边上,按当地习俗必须喝光。我们刚开始不知道,第一天晚上我们没喝完那壶酒,结果第二天,有人告诉我们老阿妈不高兴了。此后,我俩把那一壶酒喝光了,12斤呀,我们醉得不行。这些经历在我演石光荣回蘑菇屯时,一下想起来了,所以我演那段戏时十分投入。这两件事让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
《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成功,孙海英认为文艺作品就该弘扬有人性的主旋律,给观众以激情。
现在,孙海英出名了,但他却说自己怕这个,因为他已经过了想出名的年纪了。他现在的想法是:“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并带给观众愉快,这就够了。”(卢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