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钰莹:真没想到,我的“初恋”给大家惹来这么多麻烦(设计独白)
杨钰莹这些天成为一个被大家高度关注的对象,主要原因是围绕着她和厦门“远华案”主犯赖昌星的侄子赖文峰的恋情展开的各种猜测,包括说她接受了赖文峰的“保时捷”跑车,以及她目前表白自己和自己的爱情很纯洁的说法,而这些不同的说法和猜测到底谁对谁错,到底什么时候会揭开真相呢?
“杨赖恋”及跑车传闻曝光经过
杨钰莹是在上世纪90年代和毛宁一起走红歌坛的著名歌星,但在2000年之前她突然消失了四年多的时间,而在2000年的上半年她又突然复出歌坛。关于杨钰莹和赖文峰的关系最早是被南方某报披露出来。
2000年6月26日,南方一家报纸登出《“男友”退出商界伊人重踏歌坛--杨钰莹“复出”揭秘》一文,文中“透露”:“年前,年龄小过她些许的赖姓‘男友’出逃,顿失经济大伞罩的她只得返回广州求生存求发展。她的赖姓‘男友’因牵扯福建厦门空前绝后的走私大案而出逃国外。”该文被全国数十家报纸迅速转载,一时街谈巷议。杨钰莹大为恼火,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对该报社及其上级主管报社提出诉讼。但这篇文章却实实在在地牵扯出了杨钰莹和赖文峰的一段恋情。
接下来媒体中有文章说,在远华案的赃物中有一个“广州甜妹歌星”曾接受“保时捷”跑车以及订下三年合同婚姻的事情,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一本由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厦门远华大案》一书以及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风暴》一书开始披露了关于“甜妹歌星”的事情,据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厦门远华大案》一书介绍,自从被赖昌星的侄儿赖文峰的“款爷”风采倾倒后,她毅然宣布告别歌坛,“赖文峰则慷慨解囊,为她购买价值200多万元的德国保时捷新款红色跑车。”关于与赖昌星“关系暧昧”的女歌星,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风暴》一书说她“长着一张娃娃脸”,“擅唱主旋律”。而以上的描述出自《北京青年报》刊登的《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和远华案有关的两个歌星到底是谁》和《点名和涉案无关》等文章直接指向了杨钰莹和赖文峰的恋情。
在关于媒体争相报道的甜妹歌星到底是谁的时候,2001年9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在前不久的一次网上聊天中,在回答网友关于‘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车’的提问时,这位歌星(杨钰莹)说:‘是保时捷,很小巧,很好开的那种。’”而《北京青年报》也第一次点名说:“大凡对歌坛略有知觉的人都应该很清楚,杨钰莹确有“甜妹”、“玉女”之称。”
是是非非引发媒体关注
就在媒体纷纷把杨钰莹和赖文峰的关系当作一种“权钱交易的样板”来报道后,杨钰莹在2002年终于不再沉默,开始回击有关传闻,并再三表白自己爱情的纯洁以及没有接受“保时捷”跑车这样的事情。
杨钰莹第一次全面回击是在凤凰卫视8月3日的一期《鲁豫有约》节目中。杨钰莹第一次承认她和赖昌星的侄子赖文峰曾经的爱情。并说那段感情对她来说是一段一见钟情式的纯真的初恋。她还说自己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就会有一种很天真无邪的感觉。在8月8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中,杨钰莹再一次强调单纯简单的她和赖文峰的那段感情是真正的爱情。
杨钰莹的全面回击似乎反映在最近有关她的问题的媒体大战之中。先是《成都日报》8月31日发表评论,称杨钰莹月初说的“保时捷”跑车跟她没关系的谎言月底即被戳穿。而9月4日出版的《南国都市报》刊登文章,说早在1998年,记者曾因报道杨钰莹“相夫教子”遭灭顶之灾,揭开了这场媒体大战。紧接着《羊城晚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说“在有充分的可靠的证据:如出示该车车主名称及相关过户情况、该车被没收情况登记等之前,先别轻下断语。”《杨钰莹:怀想“金童玉女”生活》(8月17日金羊网--羊城晚报)和《赖文峰家人谈杨钰莹和保时捷》(9月9日金羊网--羊城晚报)这两篇文章里,杨钰莹再一次称自己是个简单纯真的人,而关于跑车的事情,赖文峰的家人也站出来否认。9月10日,在杨钰莹家乡报纸《南昌晚报》署名萧明的记者的一篇文章里,不仅赖文峰的家人再次站出来否认有关杨钰莹和赖文峰三年婚约和接受红色“保时捷”跑车的事,杨钰莹自己也再次站出来反击,否认她接受“保时捷”跑车以及三年合同婚姻的事。
一场关于“真相”的争论尚未结束
在今天杨钰莹的反驳文章突然铺天盖地而来,而一些疑点还是让人不能信服,包括杨钰莹把自己和赖文峰的那段感情说得那么的纯情,反复强调那个犯下惊天大案的家庭是一个很美好的家庭。到目前为止,这场是非之争还远没有结束,或许这件事永远也不可能说清楚。
近日记者联系到了杨钰莹家乡《南昌晚报》的记者萧明,他对自己的报道以及为杨钰莹的辩护似乎很有信心,表示经过他们的调查,觉得杨钰莹确实很无辜,而且作为一个记者有义务去向大家表明真相,而《羊城晚报》的记者余姝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表示她只是完整地记录了采访者的事实,并不代表自己的个人观点。而《南昌晚报》的记者萧明还向记者表明,他们现在还有很多后续报道,准备采访杨钰莹周围的很多人来证明杨钰莹的无辜。
记者认为现在下结论都还为时过早,而真相只有一个,我们相信并期待着它最后的浮现。本报记者虞纪 实习记者冯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