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新浪娱乐讯 仿佛是一夜之间,一个叫做徐静蕾的女孩,带着一份似乎与生俱来的自由自在的美,一如她的名字般沉静地绽放于这个时代。其实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从《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开始到她自编自导自演的《我和爸爸》,资讯时代的人们正大量接收并接受了这个女孩的图文信息。
黑白时代
徐静蕾自己最早看的电视是那种9寸的黑白电视机,在一个小房间里和一个老太太一起看,原因是父亲不让她看港台电视剧,所以她只好到这个老太太家里看。过不久,那个老太太在这个小房间里死了,这件事的气氛给徐静蕾留下颇为深刻的印像,以至于多年之后她依旧记得那极为清晰的黑白影像。
徐静蕾的儿童时代一直都和黑白有关,除了面对黑白电视机,后来她开始练毛笔字,用黑黑的墨水在白白的纸上不停地练呀练,再后来还学了一段钢琴,面对的琴键依旧是黑白相间。
也许是自小黑白时代所带来的压力使她的记忆不堪重负,才使她的梦想和未来充满了明媚绚丽的色彩。她说:“我最讨厌压力,我的梦想就是不要太有压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压力,事业、生活、爱情,有压力就是想要留下一些什么东西所以才逼迫自己和别人,可其实什么也留不下,是自己在安慰自己,是在欺骗。我真觉得谁也留不下什么东西,都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高兴。”
花开的季节
徐静蕾来从电影学院一毕业,就不知不觉间成了年度最耀眼的公众人物。她感觉自己变化最大的其实只有两点,首先是开始真正地喜欢演戏了,还有就是比以前更自信了。
以前的徐静蕾感觉比较顺,觉得生活、工作对她构不成什么压力,她总是说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走到哪儿算哪儿,她说:“我有点宿命,我特别想做的事都做不成,反而我自己不太想的,却都水到渠成了。”
徐静蕾感觉现在拍戏更加职业化了,因而也就更加喜欢演戏了。以前老师总是说她演戏太自然主义了,完全是本色,而有些东西还是需要用技巧来表现的,是要尽最大的能力表现给人们看的。有位老表演艺术家看完徐静蕾以前的表演后,有点意犹未尽、美中不足地说:“这个女孩怎么没有表演欲呀,看她在上面也是在演戏,但她好象没有那种演给别人看的欲望。”
“后来跟港台剧组就不一样,因为没有人管你怎么演戏,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去演,去表现,你的戏完全可能被别人抢掉。如果两人同时在对话,如果你总是那种自然主义,象我以往那样懒懒散散的样子,戏就会被别人抢掉。有了这种竞争意识以后,我自己就开始在有些地方特别注意,然后就发现自己很多东西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慢慢的建立自信,相对也更有一种表现欲了,我要表演给大家看的那种欲望开始有了。”徐静蕾极其认真地强调说,“不仅是职业化,而且是真的开始喜欢演戏了,这之前尽管说不上来,但总体感觉好象是用学生的心态来衡量自己,现在开始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去想一些演戏上面的事儿,以前是不太会去想的。”
过了一会儿,她又用一种矫枉不能过正的神情语重心长地说:“当然表演欲也不能太过份,有些演员的表演欲就太过份强,完全是做一些外表的东西这也不行,所以凡事要能控制的恰到好处,这比克服自然主义还难。”
丑小鸭的春天
由于拍的戏越来越多,她自己开始积累一些经验,于是开始比以往变得更自信了。她说:“以前在镜头面前很不自信,如果是内行人完全可以看出来。我以前的表演不太拿得住,放不开。”
徐静蕾承认自己从小就有一种自卑感,上中学时念课文都特别紧张,比较内向,也许和家里的那种教育有关,不太能说话,家里天天逼她写毛笔字,天黑了就必须要呆在家里,任何人给她打电话家里都会问上半天。在徐静蕾的内心世界里,人生就像是一只船,注定会遇到一些波浪,只不过有时会在浪尖上,有时会在浪底里。
“我那时真的很自卑,同学都觉得我考电影学院挺奇怪的,说徐静蕾怎么会考上电影学院的表演系,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特别好,长得也不是很好看,也没有什么男孩追我,就是有点儿所谓才。嗨,也谈不上多有才,刚上中学时,我所在的是重点中学,其实大家都特别有才,不象是现在在这个影视圈里,感觉会点和演戏无关的一技之长或爱好就有点了不起,而在我们学校里去根本不觉得,毛笔字写的好,这有什么呀,人家会得比你还多,不是航模全国第一,就是体育比赛全国少年第一,等等等等,所以我没有什么优势,就相对自卑一些。”
徐静蕾是慢慢建立起自信心的,在表演上也是这样,记得刚开始进学校时都不愿意也不敢上台去表演、去排练。她笑说自己总是呆在后面,能躲过一节课算一节课,根本没有任何想上去演戏的欲望,不象她班里的一些同学,演一遍还不过瘾。第一次正式拍戏,真觉得自己象鸭子,有一种被强行赶上架的感觉。
生活与爱情
闲时的徐静蕾喜欢逛街、聊天和打台球,不怎么去追逐时尚和名牌。她说:“我喜欢穿比较休闲、随意的那种棉质衣服。平日里我从不带手饰,不太适合我,感觉自己还是个比较朴素的那种女孩,带着那些叮叮当当的东西,觉得太累,也是一种累赘。
对于爱情,徐静蕾一方面认为是一种瞬间的永恒,一方面又觉得白头到老是另外一个感觉,她说:“宁愿让别人来伤害我,要觉得是自己对不起一个人的话,我会一直很难过。”她认为自己的老公肯定要有学问,才识渊博,有幽默感,有智慧,人品当然要好。
说起目前的这一段生活,徐静蕾大感头痛,她说:“现在每天一醒来,想到的便是拍戏。”
“真的,觉得(拍戏)就象上战场赴死一样,几乎每天都一样,尤其是刚开始拍戏的头一个月,一点都不夸张,真的一睁眼觉得拍戏就象战士要去送死了,不去还不行,必须硬着头皮去,如果不去就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谁都对不起,精神压力特别大,可我只想做我自己高兴做的事情,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徐静蕾和她的父亲
在父亲节来临的时候,刚从香港拍戏回来的影坛才女徐静蕾首次敞开心扉,直面自己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亲情往事。
一直以来都是演爱情戏的徐静蕾,做为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拍的却是关于亲情的,想必对于亲情有特别的感触和体会。徐静蕾说:“因为我以前演戏大多演的都是爱情戏,但是我自己看电影最能打动我的还是关于亲情的,所以我第一次拍戏就选择拍一部关于亲情的故事。”
在她眼里,父亲跟女儿除了两代人的关系之外,还是一个男人跟女人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其实所有人的关系从本质上说都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因为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嘛。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跟我妈绝对是水火不相容,当然我爸也比较厉害。”
当问起导完《我和爸爸》之后,在父女关系上有哪些新的认识时,徐静蕾回答:“我觉得其实就跟拍戏前一样,比如我演完《我爱你》这样的片子,别人会问你对夫妻关系有什么样的看法?其实不是这个逻辑,真实的逻辑是我先对这个东西有一个看法,然后去完成我的创作。电影里的父女关系不等于是我对父母的关系,哪怕父女俩,因此拍完了之后没有什么额外的新的看法。”
那跟自己的父亲在沟通上有没有代沟呢?徐静蕾笑说:“我跟我爸爸其实挺不一样的,小时候是特别怕他,他说一句什么我就已经吓的不行了,他要下班了我的末日就到了。但是长大以后就特别不一样,第一我看我爸爸已经不是当年那种特强悍、特别强势的那种爸爸了,比如小时候我要有一个男同学打一个电话到我家来,我爸肯定问找她有什么事呀,你是谁,叫什么名字?有什么话不能在学校说,就肯定是这种,长大以后我爸就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从来不会催我说你什么时候结婚哪,男朋友什么样?叫我看看?他不会了,我觉得他跟他以前就是判若两人的那种,当然他很多性格还是没变,但是可能年纪大了,再加上我也大了,就特别不一样。”
许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觉得很感人,觉得她是从小人物着手,从那些事件的细节中寻找感动的东西,也因此大家都特别想知道她和她父亲的经历。徐静蕾的父亲对她要求特别严格,比如说要写大字,又要写日记,还得跟他早上起来一块儿锻炼。他有段时间工作大起大落,因此所有精力都在她身上,把自己的寄托放在女儿身上,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做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他知道自己脾气大成那样,就希望她能沉住气,要她写书法。其实小孩子有时侯是自己很没办法的,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父亲对自己有什么样要求,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都不是自己决定的。
说起中国的父亲形象,似乎千篇一律的严父形象,徐静蕾说这是一种中国父亲的通病,她理想中的父亲其实是她爸爸那样的,但她补充说:“但别太厉害了,我觉得小孩其实是无辜的,没有自主能力,但是你在小时候稍微逼着他学点东西,哪怕让他多读一些书,其实对他的成长还是有好处的。你什么都不管他,可能他将来会说,你让我弹钢琴,起码会弹一手钢琴,人家学写字学画画,我怎么什么本事都没有啊,其实很多人会这么想,为什么我父亲小时候没有强迫我学习一技之长,但反过来说逼着你学也特痛苦,但是多教给他一些东西还是有好处的,我现在就想,为什么我爸当时就不教我再弹弹钢琴呀,光练写字了。”
徐静蕾的父亲原来在北京灯泡厂当车间主任,文革的时候受到很多冲击,一会儿是干部,一会儿成平民了,一会儿又成干部,一会儿又成平民了。后来他就自己下海做生意,做实业。徐静蕾说:“这跟父亲性格有关系,他不是一个特别能冒险的人,因为他八十年代就开始自己辞职出去干了,他有魄力,最早他是一百块钱办起了现在这个公司,但是他又没有魄力,因为有我奶奶,有我们两个小孩在那儿,他不能冒很大风险,还是稳扎稳打,宁肯少挣点,但是绝对不去冒大风险,就这么一个人。”
当记者问起徐静蕾的爸爸对她现在的成绩有没有说过肯定的话,她点点头:“说过,当然他主要是肯定自己的教育。”
很多爸爸在对女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时特别不知道怎么说,徐静蕾也有同感:“对,我爸原来他很强,现在其实我挺强的,倒不是我跟他的位置倒置,我也不会跟他说,爸我特爱你,我也说不出来这种话,其实我有点变成他了,很多事情就跟我自己拍戏一样,他不敢冒太大险,我也不敢,就是保守和胆大其实都跟我爸爸有相似的地方,包括性格,我爸爸其实是个特别急的性格。我就特急,反正现在我们俩谁都不跟谁急,反正你知道我急什么样,我也知道你急什么样……”
徐静蕾觉得自己对妈妈是生活上的依赖,对父亲则是精神上的依赖更多些。她认为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小时候觉得父母是什么都能的,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你依赖他,长大以后你会发现要自己面对很多东西,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他也有很多东西不懂。她说:“比如他们可能对演戏一点都不懂,但他们会教我一些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我小时候不可能跟爸爸成为朋友,但是长大以后我发现他是我可以特别信赖的一个朋友,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跟他说,包括男朋友啊,包括事业。也可能不是他的变化,是我的变化,我自己也长大了,能独立的面对很多东西了,那我跟他的关系不再是谁听谁的,我们都对但也都错,变成一个很平等的关系。”
在郁闷的时候,徐静蕾会跟父亲坐下来很深入的进行一些谈话,但是父母年龄偏大了,有些事跟他说只是给他增加负担,但跟父亲聊天至少会给自己一些调整,可又怕给他增加一些麻烦,徐静蕾觉得特别矛盾:“如果我说我哪哪不好,他又会为我担心,等于我把我的一些痛苦又转到他的身上了,我觉得是不应该这么做的,或者没到那种时候也没必要那么做,所以通常还是报喜不报忧。”
对于女儿来说,父亲就像家里的顶梁柱,可是当孩子慢慢长大,父亲也在慢慢衰老,尤其看到以前身强力壮的父亲可能现在连液化器罐都搬不动的时候,心里肯定会有一种揪心的疼痛的感觉。徐静蕾承认:“生活就是很残酷的,人就是要面对从出生到你的青壮年,一直到衰老,为什么我拍这个戏有父母的去世,其实这是一个很完整的人生,人生不会只在出生时期和壮年时期,都会走一个下坡路,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我觉得人要正面的去接受这个东西,不要那么理想主义,不要会越来越好或者怎么样,人的生命衰竭是无法克服的,我看到我父亲就很明显,比如他个子好象都比以前矮了,也不像以前那么大脾气了,有时侯刚睡醒看到他有一点虚弱,确实心里挺难受的,但是这个是很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没有人不会这样,你别看我现在在这说,到我老了,我也说不出来话了,我的心态跟现在也不一样了。”(老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