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是苦孩子
很多人都知道王志文父亲早逝、母亲一手拉扯大三兄弟的心酸故事,于是很乐意将他的成长史想象成“一个苦孩子成长为大明星”的戏剧性经历。就连王志文的老师的回忆也是当时他们在中山北路的家特别破旧。“我的童年其实特别幸福,除了父亲遭遇车祸突然去世,在我美满的童年中缺了一大角。但这属于天灾人祸,没办法。”
王志文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时的家:“我门家那时是‘复式’的两层楼,算很不错的,外面是‘灶披间’,里面是父母住的正房,楼上给我们兄弟仨睡。门口旁有一口井,后面栽着两棵大树,我妈自己种葱,要烧菜就摘一点,都不用出去买,很田园的。”在王志文看来那时的小日子似乎更比现在的富裕生活有意思,“即便你回过头去觉得苦,你那时候都不觉得苦。年年有点小余粮、月月有点小零食,没有更多的奢望、因为没有可让你奢望的。最多是买辆自行车、买块表,结婚能办个喜事、家具要捷克式的、要多少只脚,不就是这点事嘛。”
二哥从小罩着我
王志文孝敬母亲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而他和二哥王志芳兄弟情深的故事却不太为人知。19年前他在高考前遇到车祸,正是王志芳和朋友一起把他连夜抬到考场,并把考卷钉在课桌底下让他躺着完成答卷,才有了日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王志文。
说起和二哥的关系,王志文笑言其实最初他俩还有些不对劲:“我小时候基本算一个遵纪守法的孩子,最多上课做个小动作,考分考得不及格回来改一改、冒充家长签名什么的,所以家里不太管我,矛盾都集中在王志芳身上。家里孩子一多,肯定要拎出一个主要矛盾,王志芳那时候经常犯事,他脾气又躁,我一叫嚷他一巴掌就上来了。”
父亲突然去世后,二哥仿佛也在瞬间成熟起来:“家里加强了凝聚力,老二觉得这是我弟弟,我得帮他。他有点小理想和小浪漫,在一些事情上比较尊重我,比如我要考电影学院去成都面试,他就会找朋友去买火车票。无论体力、财力、脑力,他都尽力帮我实现。”
如今这兄弟俩在事业上也有了成功的合作,不久前热播的《黑冰》和即将播出的《天之云地之雾》就是由王志芳担任制片人、王志文领衔主演,“和王志芳合作,不叫报答,更多是一种亲情,千丝万缕地扯不开。他有什么事要我帮忙,我一定当仁不让。”
结婚不是没想过
在屏幕上早已拖家带口的王志文在生活中仍孑然一身,问他是不是准备“就这样了”,他连连摇头:“当然希望找个媳妇生个孩子,但找个什么样的挺难的。人家也不一定受得了我的脾气。”一方面从他的主观愿望还是想结婚,另一方面从家庭来说也有压力,两个哥哥早就娶妻生子,老太太当然着急小儿子的终身大事了,她随时会对王志文提要求:“就差你了,你最好给我生个孙女。”不过这句话从上世纪末一直讲到本世纪初,至今也没见到成效。
王志文自认终身大事急不得,更何况圈中好友还有一大帮“悬而未决”的:“我的年龄是一把了,可我上边还有好多呢。刘威、李强,都四十好几了,同班同学常戎都四十了,比我还大三岁。前两天回北京碰到他,问我什么时候结啊,我说你结我也结。”
●最爱的角色是“特务”
无论王志文被媒体宣传成何种形象,他的戏好是有口皆碑的,不管演作家、记者、医生还是警察或毒贩,他沉稳自如的屏幕形象每每总能让人信服,因而不太讨媒体欢喜的王志文却拥有广泛的观众缘。说起这一路他演来的角色,最让他念念不忘的不是让他一举成名的《过把瘾》中的“方言”,也不是为他赢得“金鸡奖”的《和你在一起》中的“江老师”,反倒是那部不太为人知的《无悔追踪》中的特务“冯静波”。
-《无悔追踪》(冯静波)———最过瘾:最喜欢的还是这一部,可能是因为一直没怎么播,没让更多观众看到,所以自己一直有点耿耿于怀。不过我的确喜欢这个人物,他心里想的跟他要做的完全是两回事。他承载着两个任务,最根本的任务你们只能到最后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显得非常有脑子,不失去他的情感。这个人物是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文学形象比较丰满的人物,演得很过瘾。
-《过把瘾》(方言)———没我什么事:这个戏跟《无悔追踪》是两码事,它注定要被观众喜欢,其实跟我没多大关系,任何一个演员来演都会是这个结果,因为故事本身决定了这样的结果。大家对这部戏的印象也是“方言和杜梅”这两个角色,跟演员没有很大关系。还得归功于王朔的小说,没有《过把瘾就死》、《无人喝彩》和《永失我爱》三部小说,谁演也没用。
-《南行记》(艾芜)———专家首肯:那次得到了专业评论家的肯定,觉得这人与众不同,更多的是他们在我的外形上看到一种反差,外形是这样的,却能做成另一种事,于是觉得这人是可塑之材。好像磁铁,同极相斥,但充满力量,以前大家看到的是顺着的表演,所以觉得新鲜。
--不可能的任务:这个角色我个人挺喜欢,同行也都比较认可,他们想像不出来、觉得你能演这个角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包括《DA师》,李雪健说他当过兵,完全不能想像我演当兵是什么样的,可是看过后又觉得信服,打个电话跟我开玩笑,"你能不能教我几招,怎么演的?"本版撰文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