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初看安琥自传《长大》,感到很沉闷,压抑,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觉得作者的人生很低调,愈往后看就愈觉得亮堂,渐渐地,一副倔强不屈的铮铮傲骨跃然纸上。作者不昔大篇幅的回忆他并不算幸福的灰涩童年,其实是眷恋儿时的那份纯真与朴实,也是他在逆境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体现。
作者的童年并不快乐,这是他“叛逆”性格所决定的。他看不惯以父亲为代表人物
的大男子主义,善良母亲的忍辱负重、封建思想对奶奶、接生婆等劳动妇女的精神欺压,他微小的力量当然改变不了当时的一切现状,因此他只有以沉默来表示抗议,所以他脸上没有笑容,且很少与人交流,没有朋友,只有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与自己的狗,说与大海.而那狗则分享了他十五岁之前所有的喜怒哀乐。然而他幼小的心灵渴望真善美,呼唤人性的复苏。善良母亲的耳濡目染,他向往一切美的东西,狗死了,树砍了,他伤心欲绝,他喜欢看到邻居阿姐漂亮的高跟鞋,他打心眼里喜欢青梅竹马纯真可爱的小雪,却因少年时的荒唐与同桌的富家女在草地里犯错,虽说被冤枉挨打,他仍有内疚之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以写日记倾诉,在现实的挣扎中他学会了伪装,学会了善意的谎言,发现了人的多面性。“我有两个我”,“一个真的我,一个戴着面具的我”。总被爹挨打悟出了“好好活着,比我爹强才是好样的,对自己那叫抱负,对我爹那叫报复,这才是理智的。而理智是被思考出来的。思考就是两个我的对峙。”作者在用理智对人生的探索与思索中渐渐告别了自己的童年,坚强地“离开娘的温暖的怀抱”,用眼睛咽下自己的咸,“开始赶路”。
十八岁作者开始为理想奋斗,“只有向前,不可能回头”。从戏剧学校毕业后或许会一路坦途,而作者却因为自己丢失500元钱事件而无法原谅自己,作者也看到了人性龌鹾的一面,他毅然离开了“前途光明”的戏剧学校到歌舞厅去打工,歌舞厅里鱼龙混杂的各种负面性又使他格格不入,他发现现实与理想越来越远,他又打起行李,放弃优厚的报酬来到远离城市的“室外桃园”“三山岛”打工……。无论到哪里作者发现,现实终归是现实,不可逃避,他只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享受自己的孤独”,在大自然中寻找真理,他常常一个人在海边看日落,在山顶看日出,使自己有一颗包容的心,渐渐悟出“我既然可以容纳整个海洋,就一定可以装下所有人生风雨。”
最终作者还是去了他向往的北京。有人说安琥是幸运的,因为他成功了。我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必然,他的路是靠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走出来的,正如他娘所说“要学会谦虚和低调,要做到象麦穗那样,明明有深刻的内涵却时时低下它的头,不象墙头草,看似高高在上,却是站在别人的肩上,张扬了半天,还不是一吹就倒下了。”作者的娘是宽厚朴素的,而作者也承继了他娘的宽厚与朴实。文章也以“离不开娘的温暖怀抱”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娘的那份深深的依恋与牵挂。作者从小憎恨其父亲,曾骂父亲“不是人”,且梦寐以求想远离他,而却以“父亲我爱你”结束,使作者完美人生得到升华。 (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