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7点零6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因病逝世。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常香玉的追悼会将在3日早上举行。
3号早上举行遗体告别
记者从常香玉治丧委员会一位王先生处了解到,昨天下午,常香玉的遗体已经被送往郑州市殡仪馆安放,设置了悼念堂。当天下午已经有不少闻讯赶来的朋友以及部分群众前往殡仪馆哀悼。而遗体告别会则定与3号上午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虽然常香玉生前曾经要求不要发布讣告,不要惊动大家,但是治丧委员会已经决定明天公开发布常香玉去世的消息。
而另据记者了解,常香玉的孙女小香玉也已经得到奶奶逝世的消息,十分悲痛,正在赶回郑州的参与操办老人家的身后事。但是截止下午5点,她还没有到达。记者播打小香玉的手机却已经关机。
《艺术人生》播出剪辑版悼念
记者随后从中央电视台了解到,《艺术人生》今晚专门播出《艺术人生——常香玉》重新剪辑版以示怀念。朱军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跟常香玉的几次见面,几度哽咽。
朱军清楚地记得当时常香玉老人做节目的情形:“她那个时候身体就不是很好,上舞台的时候都是由别人搀扶的。但我们整整录了4个小时,她就是没有休息,当中我曾和她说要不要休息一下,她慈祥地说:‘咱休息了,观众咋办啊?’她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观众的艺术家。”听得出来,朱军难过了起来。
一个多月前,老人住进了医院,朱军特地赶往郑州去探望了她。“她得的是癌症,住院治疗的时候十分痛苦。但老人在看到我们时,却始终很坚强,微笑地看着我,说:‘你来了我很高兴。’”朱军讲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声音哽咽起来,“毕竟这么打起精神来迎接我们很伤身体,我尽量克制住自己,对她说:‘常妈妈,你要听大夫的话,要好好看病。”而她依旧微笑地对我说:‘我治好病还要去首都给大家唱戏呢。’”
朱军说自己那天怕影响老人的休息,并未在病房呆多久时间。但当他走出病房那时,他回过头偷偷地看了一下“常妈妈”。“那时,她好像意识到自己也许再也看不到我了,长叹一声,说:‘孩子……’,然后招了招手,看我走出病房。” 接着朱军在电话那头一阵长时间的沉默,然后说出一句,“我们这一辈人真应该踏实地向她学习。”
后来朱军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一套将在今晚播出重新剪辑过的《艺术人生——常香玉》,以纪念常香玉在艺术和为人上的成就。
爱国艺术家常香玉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兼学花旦、小生、武生诸行当,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术家的民族气节。
1938年西向长安,在陕甘演出,名声大振,得“豫剧皇后”之誉。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团社号”战斗机一架,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等部门嘉奖。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同年赴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访问苏联、匈牙利等国。1953年率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半年;1954年又到天山南北为边防战士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慰问演出4个月。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常香玉的歌喉响彻了广西边防。
1987年12月,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励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常香玉从艺70多年来,在艺术上一直表现着炽热的追求。其唱腔舒展奔放,变化自如,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表演上刚健清新,细腻洒脱,已形成了众所公认的“常派”风格。代表作《花木兰》早在1956年已拍摄成戏曲影片。1956年曾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 本报特派记者 于飞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