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继本报率先独家报道了当年曾与赵忠祥对薄公堂的“小记者”张淋,即将出书披露“赵张官司”内幕的消息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记者昨日又从张淋处获悉,在北京专程来济的一位朋友帮助下,目前这部暂定名为《有一说一》的纪实作品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有望于本月底完成初稿。张淋还授权本报于今日独家刊登该书的“前言”部分。
昨日上午,记者在张淋家中看到了已经完成的新书部分内容。这部暂名为《有一说
一》的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创作,从“我”的角度引领读者走进当年这桩轰动全国的“小记者大主持官司”之中。全书共分12章,以官司进展中发生的12件大事贯穿其中,其中不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有精彩细腻的当事人彼时彼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真实感受到“我”在打官司中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
目前已在我省一文化企业担任副总裁的张淋坦言,与四年前相比,目前自己的心态已经平静了许多,也已经能够理性客观地回首这段“痛苦的经历”了。为了丰富资料和让内容更加客观全面,张淋还重新与当年的两任代理律师、中间调解人等取得联系,并专程到法院收集当年双方当事人的起诉状、答辩书等资料。张淋还向记者透露,为让该书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面对读者,他已通过赵忠祥的朋友与赵忠祥接洽,希望赵忠祥能对这本书的创作提些建议,估计最近几天便可以得到答复了。
《有一说一》
---赵张官司始末
前言
一篇以我笔名最初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文章,便是整个我与赵忠祥官司的导火线。为什么要与名人打官司讨个说法,而后自己从原告又成被告,在‘京鲁’两地先后败诉后走向极端,再次上诉时却又以和解的形式将此案划上句号,其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给这起当年曾获得十大娱乐新闻的名誉权官司留下了太多的悬念。
当年官司结束后,我曾经受到来自各方人士和广大读者的不解和猜测,面对当年各界褒贬不一的评说,我选择了沉默。因为那时的我实在太疲惫,疲惫的总想找个地方悄悄睡去不想醒来。所以我就更没有精力和那么多张嘴去解释其中的原由。当时我也曾想过著书立说,但我很明白就当时的那份心态,很难能客观公正的看待那场官司,最终我放弃了那个打算,沉默至今。
如今四年过去了,虽然目前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很平静,可是当年官司所带来的那片阴影,一直笼罩在我的心里。特别是它迫使我离开自己喜爱的新闻工作,更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里时常闪现的都是关注那场事件的广大网友和读者们质疑的目光,它象一块沉重的包袱压在心里。但不管怎么说,四年后的我毕竟能用一种平静的心情,去重新审视那场官司,理智的去思考。所以一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使我于今年年初便着手整理相关资料并尝试着去理顺那一段经历的思绪,让它以书的形式来解脱自己。哪怕回忆那段历史让我有一种重揭伤疤般的痛苦。
我不想故弄玄虚的哗众取宠,更不想利用这本书去伤害任何人。我只想用平和的心态,客观公正地再现当年官司的情情节节,让那些当年关心、关注赵张官司的广大读者,能从我字里行间所描述的心路历程中,得到些许的释疑。同时,张淋也借此机会向当年在那场官司中给予他无私帮助和关心爱护的各界人士及媒体记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对在这起事件中,有意和无意受到伤害的人们说声对不起!
张淋于泉城
2004年4月
济南时报记者轩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