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部电影一旦和某种强势的社会力量结合,电影以及它的导演制片就显得也具有了某种强势力量似的,显得那么霸道甚至专制?为什么我们从有名的艺人身上越来越看不到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的尊重、更越来越少对观众的尊重?为什么当一部电影明明观众反映很差的时候,电影的导演和制片等等还能那么脸不红、心不跳地继续糊弄大众?为什么有的电影人以电影公开打劫大众、蒙骗大众而不感到良心有愧?……
是因为我们的空气中,越来越缺少令人敬畏的东西。因为缺少令人敬畏的东西,所以一个导演可以把自己的影片吹得谁不看谁就活得不像个人了;因为空气中缺少令人敬畏的东西,所以制片人为了推销一部自以为非垃圾的影片而无所不用其极!
那么,人数众多的观众怎么就不能构成对电影制片和导演强大的精神压力和市场压力呢?人数众多的观众个个发育正常,怎么就不能形成令电影导演和制片等等敬畏的因素呢?不能!一次又一次事实证明:不能。人数众多恰恰应了“众口难调”那个规律,因为众口难调,所以任何一部电影只要炒作得厉害,就能轻松拿下人数众多的观众群。受了疯狂炒作的蛊惑、被忽悠到电影院看了一部很差的电影,更多的人会主动寻找这部惨不忍睹的电影还有多少令人可以忍受、甚至令人可以欣赏的地方。一方面为自己花钱找值得的平衡点;一方面因为自己上当去看了一部很差的电影,是一件丑事,作为丑事的当事人,遮丑成了观众自觉的心理需求。由于观众的自觉遮丑,很多极差的电影就成功地蒙骗了一拨又一拨人。于是,我们的电影永远进步缓慢,因为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信息永远不对称。更准确地说,观众对一部拍得很差的电影的批评永远很虚弱,虚弱得几近于无。
那么,谁来承担并实现观众的信息与电影制片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呢?媒体。更精确地说,是中国那些辛苦而顽强的娱记们。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娱记,电影与观众之间零距离接触,人数众多但涣散如沙的观众就更不是电影的对手,只能任其糊弄。把电影制片和导演搞得神神叨叨的公众力量是谁实现的呢?是公众的力量通过娱记的执行实现的。尽管这种执行常常是有偏差和失误甚至错误的。
公众追求娱乐的意义、追求对明星的崇拜、对偶像的狎玩,都需要娱记来帮助完成和实现,但公众却希望娱记是一尘不染的神仙。公众长期对娱记是不公平的,公众自己常常有偏差和失误,但却不能容忍娱记有任何的偏差和失误。公众需要的娱记是完美的娱记,是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的娱记,在公众的理解中,娱记要为了公众的娱乐甘当烈士或者成为圣人才行。
在这样被常常辜负的氛围里,中国的娱记们仍然顽强地为大众提供新鲜及时的娱乐资讯,并冒着风险为大众进行娱乐监督与批评。比如最近一部所谓大片,因为娱记们的努力,把导演和制片搞得很疲惫,让那些看上去道貌岸然的名人,在公共媒体上呈现他的答非所问的尴尬、表现他的巧言令色的“鲜矣仁”,让他脆薄的修养包藏不住真实的用心,让他云遮雾罩的所谓才华显现苍白的裸露……就是说,尽管他们利用了公众的人性弱点赚了一定的票房,但因为娱记们的努力,使很多人避免了上当、花冤枉钱。
电影导演们动不动就呼吁:为了国产的电影如何如何。我倒是很想呼吁:为了中国人的娱乐,请向中国的娱记们喝彩!深圳商报文艺评论员许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