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电去年“超女”李宇春(blog)的出现,“中性化女孩”立刻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而大型选秀集中的今年,当外形清秀的向鼎(blog)出现在“加油!好男儿(blog)”中,人们又将目光锁定在外形中性的“花美男”身上。
面对这些“性别模糊”的明星,观众激烈的争议和强烈的否定便同赞许声交织在一起。一些青少年粉丝为这些“性别模糊”的明星疯狂“打气”,不禁让家长和老师们有了些
许担忧:追星倒也正常,可把这些“不男不女”的人当作偶像,是不是意味着孩子的性取向出现了问题?这些“雌雄难辨”的人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呢?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性别模糊”,这个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或回避的话题,随着选秀中“异类”的不断涌现,渐渐浮出了水面,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正视并反思的问题。
探究“性别模糊”的起源
“宇春现象”与美国“HIP-HOP”文化
虽然自超女以后,街头一下子涌现出了很多的“中性女孩”,但她们的服装类型比较单一,基本是HIP-HOP装束。
北京电视台《时尚装苑》资深编导、撰稿人壹萍认为,现在在少女中流行的所谓“中性化”,实际是HIP-HOP文化的一种,是发源于美国的青少年文化全球化的反映。“超女”李宇春、周笔畅(blog)喜欢的绕舌唱法,黄雅莉(blog)喜欢的篮球,这些都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在壹萍看来,“帅女”并非真的就是“性别”认同的迷失, “当她们扑向那些五光十色的小卡子、小链子的时候,她们的女孩本色就暴露无余了。”
其实,“宇春现象”也并非为当下才流行,早在欧美“牛仔裤”流入亚洲的时候,我们的意识里便渐渐地开始接受“帅女”了。
“花样美男”与“日本动漫”
如果说,去年李宇春这样的“帅女现象”还算容易被接受,那么今年“花样美男”的流行则更让人有“难以下咽”之感。当下,“花样美男”的一个重要代表当属韩国当红男影星李俊基。
哈师大艺术学院动画系的梁玉清认为,看到李俊基这样的花样美男,不能不让人想起十多年前深受我国儿童喜爱的漫画和卡通片《圣斗士星矢》。其中,除了“星矢”等少数角色有明显的男性外形特征外,其他众多角色都美得辨不清性别。
梁老师认为,欧美动画强调的是人体的力量,而日本动画则更注重阴柔的一面。但欧美动画制作复杂,日本动漫因其将制作过程简化,出品速度惊人,在亚洲市场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也正是如此,日本漫画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青少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日本动漫”会将原来的男孩形象改变得如女孩一般清秀美丽呢?梁老师认为,这可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有关,比如受日本的“浮士绘”(注:日本传统绘画手法)影响。
为何喜欢“中性明星”?
——向鼎就是又美又帅,简直就是卡通人物。性别模糊是时尚。说他像女人的人究竟懂不懂时尚?他在我眼中是最完美的。
——不管是不是性别模糊,只要看着顺眼就行!
——韩国当红演员李俊基,这个外表“比女人还美”的男人不仅拥有磁性的低嗓音,而且个性刚烈、坚忍,富有责任感和正义感。
——我特别喜欢看日本的superstar,不仅有清秀的外表,蛊惑的眼神……
——“性别模糊”不等于“不男不女”。其实正如向鼎所说,“我希望人们不要一味地强调我的外表,更重要的是了解我的内心,了解我男人的一面。”一个18岁男孩反复向人们强调这句话,是希望人们不要对外表中性的人产生误解甚至歧视。而很多人认为这种“性别模糊”就是“不男不女”,不仅没有做到对人起码的尊重,更缺乏起码的了解和理解。我们评价一个人具有怎样的性别特征,不仅要看外表,更要把目光放在其内在气质上。
——中性有啥不好,长的漂亮也是一种优势。
——外表中性的男性可能内心非常阳刚,外表中性的女性则可能内心非常细腻柔软。而同样,外表阳刚的男人,可能性格方面非常软弱,像女人一样;而外表柔弱的女子,却很可能具有刚毅坚强的性格。
——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有些人觉得中性是种美是种时尚,自己还很适合,就去做了。再说究竟什么才算真正的男人或女人,根本没有固定标准,因为每个人心中各有一个标准。所以“不男不女”的说法也不准确。
——如今的大型选秀节目,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传媒文化公司挖掘未来之星的行为,也可以看成是媒体的一种宣传或炒作。但其真正意义还在于,让人们的视野和思想不断得到扩展,而不是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局限。
崇拜“中性明星”会导致“同性恋”吗?
当今部分青少年十分推崇“中性明星”的行为,令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同性恋倾向?如不及时制止,是否会导致“同性恋”?针对“同性恋”产生的原因,记者采访了医学博士张大生。
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原因导致了从幼儿起便产生性倒错,进而会形成同性恋倾向。
还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同性恋形成的先天因素,如胎儿在脑分化阶段所受的性激素刺激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间所受到的心理创伤等也可能影响胎儿未来的性倾向。
3至5岁的幼儿对自己的异性亲长即父亲或母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反之则会在性成熟后出现性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
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
环境也被认为是“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异性化教育环境),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单性环境”也容易促使同性恋的形成。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有关人员介绍,哈尔滨市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在增多,今年有近百名学生因此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但张大生认为,此类“问题”学生的增多,更多是与其家庭教育有关,如男孩受到过度呵护,养成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习气。至于与“中性明星”的流行有多大关系,目前没有研究,妄加判断不是科学态度。而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所宋老师认为,因为见到孩子追求“中性时尚”就怀疑其有“性取向”问题,非常不恰当。
从审美“性别模糊”到教育“无性别化”
在采访的过程中,许多专家都认为,“性别模糊审美”的背后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审美观”,而且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时下流行着一些教育观点,如“无性别教育”、“双向教育”。
一些教育家认为,传统的教育以男女性别来区分不同的教育手法。比如对男性是“威武的、活泼的”,女性是“软弱的、服从的”。用这种二分法来替两性做刻板定义,将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减少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男性之中也有“虽然活泼却又胆怯的人”,女性之中更有“坚强又具行动力的人”。事实上,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培养他们的“坚强性”、“竞争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家长们应该放弃“女孩要文静”、“男孩要勇敢”的说法。孩子要文静还是勇敢,只是对身为一个人在气质上的要求,无关于性别。采用“无性别”手法教育孩子,不但可让子女形成具备多种性向的社会性人物,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不会踌躇不决,表现得较为明朗。社会适应力较佳,即使遇到问题,在处理态度和手法上也较圆融周延。
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许素平老师认为,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叫做“双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