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余秋雨请辞“作家”称号 称身份就是个“圈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7日11:32 上海青年报

  25日余秋雨在其个人博客上刊登了自己接受某杂志采访的全文。在文中,余秋雨强调:“我一再声明,我不是‘作家’。”余秋雨认为,身份其实就是一个“圈套”,承认了身份,也就为“圈套”所束缚,因此他坚决要辞掉被冠以的“文化散文作家”的称号。

  自1990年初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职后,余秋雨就出书不断,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霜冷长河》再到《千年一叹》,几乎每一本都重版了又重版,大卖了又大卖,哪怕是最近推出的《借我一生》,短短时间内也创造了几十万册的销售纪录。现在恐怕没人会怀疑余秋雨是一个作家。最近更有人为他冠上了“中国作家首富”的称号。

  然而,余秋雨却毅然决然地要辞当“作家”。“首先要为自己解除这种概念性的身份,这才自由。”他在博客里说,他不愿意接受人们给他冠以的“文化散文作家”的头衔,因为“如果我接受这个概念,我势必要想方设法把自己套入‘作家’和‘文化散文’中去了,成了‘套中人’。”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余秋雨已经远离作协组织很多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作协会员告诉记者,自从几年前不再担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后,余秋雨就再也没在作协会议上亮过相,而即使是在当任理事的日子,他也很少出来,“他似乎对作家们一起出席的会议,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余秋雨表示,除了要自由,他辞“作家”之名其实还有一种考虑,那就是由“非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自然就很难定位,这就不会给评论家们授之以柄,他说:“觉得我写的那些东西不叫‘散文’也可以,免得‘散文评论家’盯上。”

  近几年,余秋雨遭到了一些非议。“读者的欢迎,当然也会带来某些人的嫉妒,结果随之而来的是造谣、诽谤、围攻。”在这种情况之下,余秋雨不由得感叹还是“善良、快乐、健康”最重要。“还是想对世界文明做一点考察研究工作”。

  为了潜心治学,余秋雨至今还坚持着“不订报、不用电脑、不上网、不用手机”的原则,而他当年连续28次力辞“院长”一职,要的也就是这份清净。他的秘书金克林曾向记者透露,余秋雨今年还将把在凤凰卫视开播的“秋雨时分”栏目进行下去。昨天余秋雨又说:“今年的总题目,是‘中华文化记忆’。是纵向地讲述中华文化的一个个重要篇章,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最值得今人记忆的历史内容。”

  圈内人语

  作协会员的身份无法改变

  王剑冰(《散文选刊》主编):不管余秋雨愿不愿意当“作家”,也不管他遭受如何争议,他开创的“文化大散文”都将成为中国散文史上不能绕过的一座里程碑。

  赵长天(上海作协副主席):余秋雨应该现在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们过去有个共识,作协会员一般都被称为“作家”。现在他不愿被称“作家”,是他的自由。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他作协会员的身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7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