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隐私曝光是伪作秀是真 娱乐圈有过度炒作之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15:22 解放日报
日前赵薇被曝曾靠500万抢得《还珠格格》的“小燕子”一角,接着又传出她与“金锁”范冰冰(blog)“交恶”的消息,接连占据娱乐新闻的头条。可最近,又有一位号称知情人的制片人称以上种种都是有预谋的炒作。 看看如今的娱乐圈,不少演员没有叫得响的代表作品,却依靠精心策划的炒作来提高人气和身价,只要能制造话题吸引眼球,绯闻、婚姻、开骂、事故、打官司,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段轮番上阵。 炒作成风 愈演愈烈 娱乐圈炒作之怪现状有愈演愈烈之势:孙燕姿在埃及被抢劫,佟大为(blog)海南闹失踪,意外到最后成了闹剧;吉米(blog)公开要变性,小S再次怀孕,隐私正是人气助推器。打官司不再是麻烦,绯闻不再是丑闻,曝光为本,炒作为王。 有业内人士总结,现在最红的明星不是演技最好、唱功最深的,而是曝光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刚出道的新人为了走一夜成名的捷径要炒作,老牌明星为阻止人气下滑要炒作,已经蹿红的又想当“一哥”“一姐”,还是要炒作…… 依赖炒作 忽视实力 娱乐圈江山代有新人出,演员要保持关注度,的确需要合理的定位与策划。但策划并不等于炒作,两者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突出演员的实力,后者单纯为出名。炒作成风带来的结果是,过去演员依靠自身实力来赢得观众认可,主要精力花在研究剧本、体验生活、提高歌艺等艺术创作上。而现在不仅是演员,有的剧组依赖炮制主角的绯闻来宣传新片,一些经济公司靠炒作带来的高曝光度来捧红旗下艺人,没有新闻就人为制造新闻,原本该是重头的作品反倒“退而成其次”了。炒作这颗“毒瘤”正危害着娱乐圈的生态健康。 保名气得靠真本事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顾晓鸣分析,炒作短期内捧红了艺人,实际却是在透支其演艺生涯。“现在的艺人是‘卖身’却卖不了艺,这‘身’不仅是指脸蛋、身段,更是感情、隐私。低级的炒作手段很容易让受众产生厌倦,届时无艺可秀又卖‘身’乏术的‘流星’就将迅速地被遗忘。” 专家分析,炒作出来的明星易速朽,就像是书市的“畅销书”,转眼便昙花一现。要做“长销书”,实力是基础。张曼玉摆脱多年的花瓶形象,凭借的是《阮玲玉》中入木三分的演技;郭富城能获得金马奖影帝咸鱼翻身,所赖的是《父子》(blog)中自毁形象的演出。而像陈道明、陈宝国(blog)等国内的一线男演员很少有绯闻,却依然是荧屏常青树。正如一位娱乐明星策划人所说的,过度炒作表明,一些艺人已无招可出,只能用最边缘化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炒作手段来维持自己的曝光率,通过炒作帮助明星挣到一些名气不难,但明星想保有这份名气就非得靠真本事不可。 短评 最好的回应是漠视 汉风 炒作大潮汹涌而来,这势头有点像当下的股市,哪怕是业绩暴跌的垃圾股,经过别有用心的庄家的炒作,一夜间也能身价倍增。在炒作这条环环相扣的食物链上,明星背后的利益集团是始作俑者,兴奋的媒体是推波助澜者,受众似乎是最无辜、也是最无奈的受害者。但除了成为台下的看客,我们是不是真的没有其他选择? 汇聚在一起的公众看似强大,却常常被炒作者利用,以冠冕堂皇的“满足公众知情权”为借口大行其道,被指责时又以大众的窥私欲为挡箭牌;作为个体的受众看似渺小,但却可以拒绝用津津有味的“观看”来为炒作幕后的操盘手买单。对于炒作这股浊浪,最好的办法就是漠视,与其针锋相对地回应,不如平静地转身走开。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