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淋雨”引发疯狂点击 贾平凹遭人指责(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10:59 重庆晨报
要是贾平凹现场发句话,多半就不会有这条新闻了 近日,一篇《是谁让孩子在雨中受罪?》的博客和相配的新闻图片,引发了网友的疯狂点击和留言。新闻图片中,作家贾平凹打着伞,披着雨衣,但坐在他前面的几排孩子却都淋着雨没打伞,据称孩子们不撑伞是为了怕影响领导看节目的视线。不过这种说法却遭到了活动组织方、丹凤县方面的否认。 事件回放:不打伞怕阻碍领导视线? 昨日,一篇叫《是谁让孩子在雨中受罪?》的博文在网络上大肆流传,文章内容源于一个叫“影像人生”的博客,故事的主角则是作家贾平凹。 据“影像人生”称,自己是一名在场记者,因为内心气愤,最终选择在今年4月22日的博客中披露了2年前的“新闻”:2005年9月16日14时30分,陕西丹凤县首届文化旅游节在丹江河畔举行。台前坐有三排小学生,后面坐着包括贾平凹在内的领导以及嘉宾,因为当天的另一议程是举行“贾平凹文学艺术成就展”。活动开始后现场就下起了雨,现场的领导、嘉宾都穿上了雨披,观众也都撑起伞看节目,但坐在最前面的百余小学生仅穿一件薄的红衬衫,身边虽有伞或雨披,但都不用,雨虽然在4点时停了下,但在4点50分又开始下,直到5点15分活动完,学生们已被淋得发抖。现场一位学校教师则称,不让学生打伞是怕影响领导观看节目。 在“影像人生”公布的照片中,其中有一张以贾平凹的背影为背景,贾穿着雨披打着伞,但前面的孩子都只戴着帽子,都没有用雨具。 现场记者:孩子不打伞可能是要表演 虽然该事件发生在2年前,但“影像人生”这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却在网络上引发大规模转载,众多网友都将矛头对准了当事人贾平凹。众多网友纷纷责骂贾平凹作为一个关心心灵的著名作家,面对被雨淋的孩子,“不知他怎么坐得下去”。 昨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商洛日报》记者部记者陈红卫,他当时正在活动现场,不过陈红卫的说法与“影像人生”的说法有着明显差异。陈红卫称,那天上午并没有下雨,下午节目开始后开始下雨,一直下下停停,有段时间下得还挺大,因此整个表演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并不像“影像人生”文中所说的持续时间那么长。至于贾平凹眼前那几排没打伞的孩子,陈红卫称可能是马上要准备登台表演的孩子,他们手中都拿着气球和鲜花。 政府人员:这事和贾平凹没任何关系 记者又联系上了丹凤县政府工作人员巩文超,作为旅游节联系人的他当天也在活动现场。巩文超称,他们当天给参加活动的学校都发了足量的雨衣和雨伞,可能是因为有学生要上台表演临时没用雨具,根本不存在“不让学生打伞是怕影响领导观看节目”的说法。“如果说现场有一二个学生没穿雨衣,那也是老师和家长的事情,和我们、和贾老师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会做任何声明。”巩文超这样告诉记者。 据巩文超说,丹凤县以前还准备搞一个“贾平凹文学艺术苑”项目,但也是因为有人“捣乱”导致流产,为了此事,丹凤县还专门在陕西日报上刊登了声明。记者冯伟宁 这是一个小学生的背影。 她头发上的水珠是雨,雨已经下了将近两个小时了。 她有伞,就在她的手边上。但她不能打。 老师说,会挡住后面领导的视线。 她的后面坐着县里的领导和贾平凹先生。 这是商洛市丹凤县的首届文化旅游节,这个文化节上要举行“贾平凹文学艺术成就展”。文/柴静(央视《新闻调查》记者) 贾平凹电话通了 却一直无人接听 在贾平凹的新著《秦腔》后记中,开头就是这样一段话:“在陕西东南,沿着丹江往下走,到了丹凤县和商县(现在商洛专区改制为商洛市,商县为商州区)交界的地方有个叫棣花街的村镇,那就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那里,并一直长到了十九岁。” 走出家乡后,贾平凹一直对家乡非常关心,除了在当地报纸开设专栏,还经常回乡参加活动。而当地政府也有意将“贾平凹”做成旅游品牌,还曾有意投资7000万将贾平凹的故居建设为“贾平凹文学艺术苑”,不过项目在一片质疑声中最终下马。 为了求证“打伞”一事,昨日下午,记者专门拨打了贾平凹本人的手机,但电话通了之后,却一直无人接听。记者冯伟宁 博客摘录: 这是一篇没有刊发出去的稿子。2005年9月15日,我应丹凤县宣传部的邀请,前去参加16日丹凤县的首届文化旅游节。第二天,天公不作美,开幕式还没有开始,便淅沥下起了雨,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得开幕式有任何影响,14点30分,开幕式准时开始。但当我冒着雨赶到台前时,我发现,前排的学生并没有雨具,后面的领导都带着雨披看节目。采访后得知,组织方怕孩子撑伞影响后面领导观看节目的视线。听完,我呆了。那天,我也一直没有用放在桌上的雨具。我觉得:在雨中我会更清醒……晚上,我没有去参加政府的招待宴,直接将稿子发回了报社。17日,稿子没有刊发,我被停职反省。直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省悟过来,因为,我无法忘记雨中的孩子……文/影像人生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