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逝世 “电波”永远消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11:19  南方日报
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逝世“电波”永远消逝

孙道临的夫人、越剧第一花旦王文娟痛不欲生

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逝世“电波”永远消逝

孙道临塑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经典形象。新华社发

  本报讯 昨天上午8点50分,曾经在《雷雨》、《家》、《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影片中担任主角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孙道临吧)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由于此前孙道临的病情一直比较稳定,因此其夫人王文娟前日正在大连参加慰问演出,故其去世时并没有守在他的身边。

  死因 心脏病突发不治

  孙道临的突然离世,让很多人都没有心理准备。昨天上午,最早来到华东医院并送出悼念花圈的,大多是孙道临生前工作和合作过的单位。下午1时左右,9楼重症监护病房过道已经摆满了花篮和花圈。

  据上海华东医院医务人员介绍,孙道临是因为心脏病中一种名叫“室颤”的病症突然去世的。自2005年起,孙道临就长期卧病在床。

  据上影集团知情人士透露,自从2003年参加完明星版话剧《雷雨》的演出之后,孙道临就再也没有能力参加任何大型活动。而且,他并非像外界所传的那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是“三叉神经引发身体许多问题,不仅丧失了记忆力,而且只能躺在床上。虽然不会一下子就出现生命危险,但也不可能从床上起来,走出家门去参加社会活动”。而在最近一年多以来,孙道临已经基本上认不出除夫人王文娟之外的任何人,连上影集团的领导去探望他,他都无法作出反应。

  伤逝 王文娟悲痛欲绝

  据重症监护室护士介绍,昨天清晨孙道临病危时,为了让王文娟赶上见孙老最后一面,医院方面一面立即通知人在大连的王文娟,一面尽可能地延长孙老的生。可惜的是,孙老心脏停止跳动4个小时后,王文娟才匆匆赶到了病房。

  据悉,在得知噩耗之后,王文娟昨天早上立刻从大连飞回上海。下午1点多,满脸泪水的王文娟几乎是跑着冲向了重症监护室。

  将孙道临的遗体送走以后,王文娟在电梯内握着一位女性亲友的手说:“你早上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以为你在骗我,我都不相信是真的”,随即哭泣着对身边人说:“我离开的时候,他还好好的,还很稳定的。”

  隔着病房窗户的玻璃,有记者看到王文娟一直在收拾孙道临生前病房的桌子,期间,几次有护士给她送氧气来吸。大约10分钟之后,王文娟才在亲友的搀扶下走出病房。而走出病房的时候,她只和身边人说了一句:“我想回家”。  

  学哲学的演员走了

  越剧第一花旦哭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孙道临这位在上海去世的老艺术家,其实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这位以扮演“子弟兵”形象闻名的表演工作者,其实是一个酷爱文学的“秀才”;这位在大学里读着哲学的儒雅之士,抗战(抗战吧)时一度愤然在北平城外当着羊倌;这位当年看起来风流倜傥的小生,直到40来岁才最终完婚……孙道临能够伴随中国电影走到21世纪,其中充满了奇妙的缘分。

  文学缘:15岁发表短篇小说

  祖籍浙江嘉善的孙道临,出生地却是在北京西四的四合院。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童年却喜欢放风筝。15岁那年,孙道临就写成短篇小说《母子俩》,发表于题头为“大鹏”的校刊上,故事真实感人、轰动全校。而在燕京大学哲学系期间,他还发表了不少诗篇,其中以《风的预感》最为有名。后来黄宗江自译了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就悄悄跟踪了好一阵子,越看越觉得他像剧中男主角,便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结果“试试看”的孙道临一举成功,由此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也正是因为文学功底深厚,他才能够改编英国小说《呼啸山庄》、美国剧本《死路》,翻译美国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捷克电影剧本《黎明前的战斗》。同样因为对文字的理解精确,他对于朗诵和配音才异常精通;由他朗诵的诸多诗词,已经成了广播学院学生们的标准“样本”。

  《雷雨》缘:演周冲收到不少情书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孙道临就看过曹禺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的《雷雨》,而他的这一辈子,实在与曹禺这部作品有着太深的瓜葛。年少时演周冲,稍大一些时,又演周萍,待到年老,又扮演了周朴园。

  在燕京大学读哲学时,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黄宗江则演周萍。演出一时轰动校内外,孙道临甚至收到不少署名“四凤”的匿名情书。

  1984年,老年孙道临的《雷雨》情结越发浓烈,他把此剧搬上了银幕,并且自导自演,出演“周朴园”。这次“周朴园”没有收到情书,却收到众多影迷赞扬的来信,曹禺先生本人也对此片作了肯定。

  而孙道临生前最后一次演出,也正是2003年明星版的《雷雨》。曹禺的这部作品,的确是伴随了他一生。

  越剧缘:因为越剧娶到王文娟

  孙道临虽然出生在北京,但因为故乡的关系,对越剧情有独钟,而且颇有造诣。上世纪60年代初时,孙道临特别欣赏越剧的王派艺术,由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红楼梦吧)、《追鱼》、《西厢》这些剧目,他每演必看,而且总是坐在前排。

  其实那时的孙道临已坠入爱河,但与王文娟的恋爱趣闻,现在公认的权威说法有两个版本:一是他在苏州“芙蓉镇”拍《早春二月》(早春二月吧)时,就已与同样在苏州拍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林妹妹”王文娟相恋。另外一个版本则是说,有一次,孙道临去找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俩说:“我想结婚了,请帮忙找个对象。”黄宗江想了一会说:“算来我认识的人只有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字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了。”结果就在黄宗江和张瑞芳等人的撮合下,两个“大龄青年”终于结婚了。  

  因为热爱,所以尊重  

  又一位大师级人物离我们而去。对整个中国电影界而言,这的确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中国电影的一百多年历史上,孙道临并不是演技最出色的那一位,但就整个电影界演员的综合素质而言,他的成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几十年前,当有着初始追星意图的青年们四处搜罗“萧涧秋”的围巾时,很多人苦恼地发现,即便置办了同样的行头,他们也穿不出孙道临那种五四文学青年的气度;几十年后,当不少广播学院的学子费尽心机地模仿孙道临诗歌朗诵的语调和力度时,他们同样苦恼地发现,哪怕声音条件比孙老还好,他们也始终模仿不出孙道临朗诵的诗歌中那种独到的意境。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因为他的学识、经历所造就的背景,孙道临迥别于当下浮躁的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演艺明星,同时也有别于单纯以扮演革命者形象起家的老一代表演艺术家。

  哲学系出身的孙道临对于文字意境的把握在中国演员中无人能出其右。一段普通的台词,到他的嘴里只要稍微变幻一下语气的轻重,就可以产生与众不同的味道。所以,在曹禺先生刻画人物性格极为细腻的经典剧本《雷雨》之中,他才可以从周冲一直演到周朴园。甚至,他对于语言的把握已经超越了中文。在巩俐(巩俐吧)章子怡(章子怡吧)之流因为英语稍有进步而在好莱坞谋得一个配角进而被媒体热炒之前几十年,孙老已经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同外国艺术家交流,并且出演《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吧)的主角了。并不夸张地说,孙道临其实是中国最早具备进军国际影坛能力的演员。

  除了学识让后辈演员高山仰止,他对电影那份近似虔诚的的态度也值得大多数中国电影界人士学习。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孙道临就曾经主持过一档介绍国外优秀电影的电视节目,这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专业影迷”最早接触这些优秀电影的起源。而在中国电影进入新百年之际,他更是不顾自己的病体,为中国电影事业四处奔走。

  电波,永不消逝。

  -各方反应 

  同事

  上影集团任仲伦:孙道临是人品、艺品和智慧都杰出的电影艺术家,我们要用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他可以用英语和国外艺术家同台演出,他在《哈姆雷特》中的配音也成为经典,他的钢琴演奏和朗诵都堪称一流,他的学养和修养是我们后代所景仰的,他创作的艺术形象可以写入中国电影史册。

  好友

  黄宗江:前些日子我还去医院看望过他,那时他的病情还比较稳定。之前有人告诉我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但我那次去的时候,护士问他认不认识我,我听见他说了一个黄字。孙道临是一首诗,是舒伯特与林黛玉合写的诗。他是舒伯特,因为他洋学问比较多,尤其在西方诗歌、文学、哲学方面很有修养。林黛玉当然就是王文娟,王文娟演的林黛玉是有名的。我把他们拉在一起,他们这个媒是我做的。

  后辈

  贾樟柯(贾樟柯吧):他塑造了那么多英雄形象,像《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看的影片。另外他拍了《詹天佑》等影片。他是一代人的记忆,塑造了一代人的英雄,他的过世对中国电影是一个巨大损失。  

  -孙道临档案  

  生于1921年12月生,浙江嘉善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3年起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国华剧社等演剧团体,1948年开始步入影坛。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半个世纪以来,在近30部电影和电视剧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在近10部影视剧中担任导演,为《王子复仇记》等2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主演及导演代表作

  1948:《大团圆》

  1949:《乌鸦与麻雀》

  1950:《民主青年进行曲》

  1951:《女司机》

  1954:《渡江侦察记》

  1955:《南岛风云》

  1956:《春天来了》

  1956:《家》

  1957:《不夜城》

  1958:《红色的种子》

  1958:《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9:《万紫千红总是春》

  1961:《革命家庭》

  1961:《51号兵站》(51号兵站吧)

  1962:《早春二月》

  1963:《李四光》

  1979:《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84:《雷雨》

  1986:《非常大总统》

  1992:《继母》(继母吧)

  2000:《詹天佑》

  配音代表作:《王子复仇记》  

  专题采写:郑照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