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震题材蜂拥上马 业内人士呼吁请别在伤口撒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2:02 新闻午报
张卫健、苏永康等港台演员表示要加入拍摄《震撼世界的七日》 孙俪投身拍摄多部赈灾题材作品 总有一些故事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无比坚强,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充满希望……汶川大地震后,十多部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一拥而上。目前已经有如下作品确定将开拍,不过质疑声也随之而起。 1、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 《震撼世界的七日》将于6月5日在汶川开机,该剧将运用纪实的手法,将真实故事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再现汶川地震后抗震救灾最初的7个昼夜里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蒋雯丽、濮存昕、刘烨、刘佳、孙俪、尤勇、姜昆、奚美娟、陈宝国、张丰毅、赵本山、曾志伟、范冰冰、赵薇等上百位演员主动请缨,要求义务拍摄此剧。该剧总编剧徐萌介绍,“短信妈妈”、彭州女警蒋敏等普通大众心中的感动瞬间都会再现荧屏。 2、电视剧《里氏8.0》 计划7月开机的《里氏8.0》将采取类似于“实时剧情”的剧本结构。集中讲述地震发生后一连串的紧急故事,塑造一系列英雄形象,也塑造一批面对死亡或勇敢、或牺牲、或逃避的普通人形象。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邓海南负责撰写剧本,内容来自在前线积累的长达几百小时的真实素材。 导演舒崇福则表示,投入抗震救灾的子弟兵以“80后”为主,他要通过本剧告诉全国观众,“80后”同样是勇敢、博爱、懂得奉献的一代。 3、电影《芙蓉花开》 该片以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的彭州女民警蒋敏为原型展开,在地震中,她一夜之间失去10 名至亲,强忍悲恸坚守工作岗位,终因劳累和思念的煎熬晕倒。 目前,编剧、摄影等主要创作人员已赶赴灾区一线搜集素材丰富剧本,制片方表示将完全摒弃英雄“高、大、全”的框架,给观众呈现一个生活中真实的蒋敏。 4、冯小刚要拍地震片 一直想拍灾难片的冯小刚也计划明年投拍一部与大地震有关的电影。据悉,冯导最早的计划是以唐山大地震为对象,为此华谊还购买了相关小说作品的版权,并进入剧本改编创作阶段,今年年底就会完成,预计明年投拍。 华谊兄弟影业公司总裁王中磊表示,在这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有不少人经历或参与过唐山大地震的救灾,因此剧本中会有体现汶川大地震的内容,而且是一部剧情片。 5、刘伟强开拍赈灾宣传片 周星驰、成龙和刘伟强等电影人也将地震纪念电影提上日程。成龙透露最近正与一些著名电影人开会,准备拍摄一部有关四川大地震的慈善电影;周星驰则自己也想拍灾难题材的电影,只是“题材和角度还没有想好”。 香港演艺人协会将开拍由刘伟强负责的赈灾宣传片,梁朝伟已确定出演这部宣传片。另有消息称,刘伟强还计划邀请阔别银幕多年的王菲出演。 6、纪实电影《汶川168小时》 由尹力执导的《汶川168小时》在大地震发生24小时内就确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摄方案。摄制组5月16日就抵达了灾区,在余震不断中抢拍画面。如此重大的灾难,如此多感人至深的事迹,如何记录才能最好地表现出那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呢?这是摄制组在拍摄中反复掂量的。 7、纪实电影《我们一起……》 影片将由青年导演灏然执导,并将以相对纪实的手法,展现大地震对人类社会的残酷摧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讴歌那些在灾难中坚强抗争的人们和那些感人肺腑的精神。导演计划用10-15天的时间拍摄成都、汶川、绵阳、北川、德阳等震区村落、城镇,将拍摄的素材带回京整理,并结合摄影棚的剧情部分以及特效制作,尽量还原灾难的真实性。 8、电影《生命的托举》 本月将开机的电影《生命的托举》是根据“9位老师救助71个学生”的新闻报道改编,讲述了向阳学校5位老师为救100多个学生奋不顾身,带领学生撤离震区、寻找安全地的故事。 9、电影《众志成城》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编剧汪海林、高大勇、闫刚为创作电影剧本《众志成城》,已于5月25日奔赴四川灾区收集素材,计划在本月完成剧本,目前已有多名演员要求义演。 10、纪录片《汶川大地震——2008中国军民抗震救灾纪实》 灾难发生后,八一厂的应急摄影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用电影胶片记录了中国军民抗震救灾的进程。 截至5月29日,八一厂前线摄制组已经拍摄了近80盒电影胶片,从前线取回的6700余米的胶片已经加班加点洗印出来。这些来自前线的第一手画面素材真切感人、震撼人心。 除了上述十余部将拍和筹备的作品外,还有《汶川时间》、《决战汶川》、《5·12北川不相信眼泪》等陆续上马,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用影视剧记录真实的确是当务之急;而对幸存者来说,惨烈的地震就像心底的烙印,唯一能做的是等着伤口慢慢愈合。 这些天也有不少人热议,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部作品来记录汶川大地震吗?这么多摄制组开赴灾区,不是给不堪重负的四川灾区添乱吗?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口还未痊愈,真的又要通过这么多影视作品再撒一把盐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昨日采访了相关人士。 质疑者 匆忙开拍,幸存者情何以堪? “一旦影视剧里再现如此惨烈的,而且还相当逼真的灾难镜头,无疑对灾区人民,甚至对于全国人民的心理都是一种伤害。至少,从灾区里走出来的人们三五年内很难走出天灾的阴影。”不少网友发表了这样的担心。“很多作品都要赶在奥运会之前播出,如果再从电视或银幕上看一遍曾经经历的苦难,不是在伤口上撒盐吗?”还有网友称,十多部影视作品的相关制作人员纷纷开赴灾区,对余震不断、堰塞湖水岌岌可危的灾区来说,无疑是增加负担。 专家解读 真实再现,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曾亲历唐山大地震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翔平教授说:“现在灾区很多人都患有心理障碍,谈震色变,闻震而逃。特别是一些灾区的孩子们,被地震时的惨烈场面吓坏了,很多孩子性格都有了很大变化,反应迟钝,性情冷淡。如果采取这样的素材作为拍摄主题或者背景,无异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第二次伤害。”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心理督导师赵梅也表示,希望创作者尊重幸存者的感受,不要在作品里让他们想起自己的亲人是如何离去的、自己的手脚又是如何截掉的,而是要帮助他们看到积极力量,休整之后他们才开始有力量重建家园。 创作者 不添麻烦,不揭伤疤守底线 不少创作者则认为,“面临这样的灾难,影视人都很忧伤,但我们更有责任传递人性之爱,记录历史。”纪实电影《汶川168小时》的制片方就表示,目前电视荧屏上关于汶川的画面,他们决定一个都不用。就是要避免常态思维。“观众已经通过电视看到了太多灾区的画面,那些断壁残垣、生死离别都让人不忍再睹。我们不想再故意刺激观众,我们要展现的是普通人之间,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感情。” 《震撼世界的七日》等制片方也表示,尽量会选择远离前线的位置,自带帐篷和物资,不给灾区添麻烦。另外,更不会大规模地表现血肉模糊的场景,不在受灾群众伤口上撒盐,守住艺术底线。 业内分析 一拥而上,恐难出精品 “拍摄本身没有错,但不应这么赶。就像反映唐山大地震的作品,被大家记住的最早也是在3年之后开拍的《蓝光闪过之后》,匆忙上马的作品少有精品。”业内人士对一拥而上以地震为题材的作品前景表示担忧。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丛坤说,当年“非典”之时,也有多部作品一拥而上,但真正被人记住的几乎没有。他还举例说:“论灾难程度,美国的‘9·11’事件远远不及汶川地震,而好莱坞时隔5年才投拍了第一部与‘9·11’有关的电影。目前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画面和素材已经很多了,作为电影人,不能一哄而上、只讲速度,而应该多从深层次的角度去挖掘、提升我们民族的精神。” 本报记者 黄笑宇/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