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北京师范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在北京为参加“2008年海外华裔青年杰出人士华夏行”活动的代表就中国儒家文化进行演讲。此次“华夏行”活动共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位代表与会,“华夏行”活动是近年来国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为在海外各领域崭露头角的华裔青年杰出人士专门策划的一项活动。中新社发 杜洋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四日电 题:于丹:“我更愿意做一个动词”
中新社记者 沈嘉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中国知名文化学者于丹来说,意味着生命历程的近四分之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近日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虽无资历回顾改革开放,但就个人感受而言,她自觉比前辈们幸运太多,因为她与改革开放的遭逢并未早一步、亦未晚一步。
初开放时,于丹还是一个对生命懵懂无知的孩子。“开放对我来讲,不意味着从苦难中救赎出来,而是意味着一个开放和多元的环境,意味着一种铸造。”她说。
于丹说,自己整个文化记忆的成长是在八十年代。她一九八0年在北京上高中,一九八九年硕士毕业,“在八十年代,我们爱诗歌、我们爱摇滚、我们爱跋山涉水、我们信任人性和爱情。八十年代是我们共同的风标。”于丹说,“开放对我意味着能在那么年轻的时候相逢八十年代。”
于丹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人在那个年纪,每一个细胞都是张开的,青春飞扬,拥有无敌的激情。那么多元的文化,流行歌曲、武侠小说,摇滚乐、朦胧诗、各种西方文化思潮,还有豪奢的、可以大把大把挥霍的梦想。这一切,撑起一片璀璨的天空。”
她说,成长在八十年代,会成为一个“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
虽然有人说,八十年代已经一去不返,当下的时代充满了浮躁、功利的气息,总能听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于丹则认为,所谓“Good time,Bad news;Bad time,Good news”,有更多负面消息的曝光,其实也正说明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代。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十年。于丹说,之前,中国社会和经济主要体现了速度的增长,之后的二十年,她认为,人们将更注重理性秩序的建立。
“对于未来,我有三个强烈的感觉。首先,社会公众将会更信任法律和制度,公民意识唤醒。我们将逐步摆脱传统的时代,进入相信法律法规、尊重制度的时代。公民会在自我的权限空间以制度保障自我的持续发展,而不是基于一时的冲动。”
“其次,文化将会更加辉煌。真正健康的思想环境,是多元化的。我们今天是很好的时代,因为它包容,以后还将更加多元化。”
“第三,各种福利设施会更完善,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会联手起来,把更多努力集中在社会金字塔中下层的百分之八十的人身上。我相信这些在未来二十年会看到的,也许不用二十年。”
于丹虽成名于对《论语》的阐释,但她说,自己在考虑这些的时候已经不是在考虑一种文化,“我们应该站在当下,把所有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完成一种建设。现在最需要的是价值的建设,以及实现人们心灵的安顿和对精神幸福的追寻。”
于丹说,自己最喜欢《周易》里对文化的解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按我的理解,文而化之。文,是你拥有的知识,重要的是怎么流化成天下。以我的年龄和资历,‘文’的东西还不是很多,‘化’是一种使命。”她说,“我更愿意做一个动词,做一个行动着的知识分子,去完成‘化’的事情。”完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