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封刀”
隐居澳大利亚30年 终年85岁
广西籍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梁羽生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其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blog)、《萍踪侠影录》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blog)。”
梁羽生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在宣布“封刀”并旅居澳大利亚后,一直处于半隐居状态。这几年,梁羽生的身体一直不太好,2006年回香港参加系列活动时就曾突然中风。在他1月22日去世前,梁羽生一直在疗养院中疗养。
被公认为新派武侠小说始祖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生于广西蒙山一个书香门第。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念国际经济专业,毕业后任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两派争执,从报纸上的口水仗最后演变成两派掌门的对擂比武。时任《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乘着比武的热潮,让梁羽生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被公认为是新派武侠小说之始。从1954年开创“新派武侠小说”至1984年宣布“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1000万字,其中包括《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
梁羽生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在此之前的旧武侠小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随着“新派武侠小说”的出现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大家的先后登台,其读者从最初的底层人士发展到社会各阶层,并为广大华语读者追捧,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与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国传统诗词、小说、历史的影响更深。
梁羽生对金庸评价最高
对于“武侠”概念的界定,梁羽生的观点是“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所以“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写了35部小说,塑造了上百个人物,梁羽生说,最能体现他“侠”精神的人物是《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和《云海玉弓缘》中的金世遗,“张比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个道德观念;金比较接近道家,他本身没有一个规范,可能会有一些小过错,但本性是善良的,整体还是好的。”
梁羽生、金庸一直被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重要代表,但是,两人境遇并不相同,金庸的名声和认知度远在梁羽生之上。封笔之后的金庸,仍成为媒体的焦点,其作品也反复被搬上电视。而梁羽生则在澳大利亚隐居起来。在同行中,梁羽生一直对金庸评价比较高。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节武侠小说研讨会上谦虚地表示,“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将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石剑峰)
各界追思
张鑫炎:朋友们会纪念他
电影《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是梁羽生生前好友,当初正是他力邀徐克改编拍摄了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电影片名改为《七剑》)。昨日,记者采访了张鑫炎,他说梁先生在香港文化界有很多朋友,大家应该会一起为他办纪念活动。
张鑫炎导演说:“我最后一次见到梁羽生是2007年,当时他来香港,大家一块吃饭叙旧。梁羽生先生在香港文化界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应该会举办梁先生的纪念活动,到时通知我的话我会去参加。”
而年纪和梁先生差不多的张鑫炎导演对生死看得已经比较平淡:“我知道他患病卧床已经很久了,我们这个年纪对去世都有心理准备,所以听到他过世的消息我还算比较平静。人生总要走这么一遭的。”(范 晨)
王勇:梁羽生为人宽和
电视剧《七剑下天山》制片人王勇告诉记者,当年拍摄电视剧《七剑下天山》时,他曾在广西和梁羽生有过一段交流,“梁羽生是武侠小说大师,我对他是怀着很崇敬的心理,原本以为大师会穿着西装,很正式,但是有意思的是当天他见我的时候就穿着睡衣,我就觉得大师跟我们是没有距离的。”对于平易近人的梁羽生,王勇心里更怀着一份感激之情。“因为剧本和原著差别比较大,我把剧本给他看,他说没关系,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想法,武侠的精神不是要束缚别人,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想象。”(柯 璐)
曾经担任过梁羽生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唐游侠传》制片人的张纪中在听到梁先生去世的消息后,表示很遗憾。张纪中说,虽然素未谋面,但对于梁先生的学问他非常景仰,“我对他的作品还算喜欢,但不像对金庸小说那么偏爱。在我心目中梁先生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
(范 晨)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梁羽生悉尼病逝 | |
相关资料:梁羽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