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严歌苓《寄居者》将上市:让所有委屈得到安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14:53  精品购物指南

  她是严歌苓,去年甚嚣尘上的华语大片《梅兰芳》的编剧,热播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原作者,她编剧的电影《少女小渔》与《天浴》曾获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和金马奖七项大奖。她在早年间创作的《扶桑》《白蛇》《人寰》等小说亦屡获华语文学大奖,其中《扶桑》与《白蛇》的版权早已被陈冲与陈凯歌提前下手、各置囊中,却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未能付诸实拍。她在近几年连珠炮般抛出的长篇巨制《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及《小姨多鹤》纷纷震惊华语文坛,赢得读者及评论家的有口皆碑。与此同时,姜文也买下了她某部暂不能透露名字的小说的改编权……

  张艺谋执导完“奥运大片”后旋即投入前期创作的战争大片《金陵十三钗》,亦是改编自严歌苓写于2004年的同名中篇小说。至于最新这部《寄居者》,它诞生的初衷,便是要为好莱坞制片人提供一部关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犹太人逃亡上海的大片根基,小说出版前,电影改编权已经售出……

  她的长篇新作《寄居者》即将隆重上市,记者通过出版社联系她的专访。原本以为只是一厢情愿的尝试,而她,却痛快无比地一口答应,同时主动约好时间:隔日下午三点,“我打过来”。

  次日准时准点,记者手机鸣震,上面显现出来自美利坚的号码。一瞬接通,时空交汇,她语音温软,她笑声伶俐。听这样的她聊上没几句,记者便恍然顿悟她那接力棒般的一部部大作为何尽是传奇——因为她就是这种跌宕轻扬、举重若轻的女子。

  《扶桑》的沧桑

  通常所谓“某某某的时代”,其实不过是社会强加给某人的虚名,严歌苓对此一笑置之,照例在美国笔耕不辍,同时兼顾好妻子与好妈妈的职责。她甚至不参加改编自她的小说的影视剧乃至新书《寄居者》的发布会,更连新书在内地的上架日期都不确定,“你该比我知道得更清楚啊”,她在电话那端轻笑着对记者说。

  因为老公与孩子都在美国的原因,严歌苓只能长居异域,但她每隔几个月便会回国看看,会会朋友,最近一次是今年年初,“我不是来做宣传的,是为了见陈冲才专门到北京的。想见面聊点事情。在美国,我们两个人住得远,还不如在北京碰头来得方便”。她与陈冲是不折不扣的闺蜜,更是无上默契的合作伙伴,陈冲多年前就想把严歌苓的《扶桑》拍成电影,严歌苓也早早弄好了剧本,却每在关键时刻变生肘腋、无法开拍,严歌苓笑称“总是蹦出幺蛾子”。她说当初一口气写完《扶桑》这部小说,征求丈夫如何定名,丈夫建议她以女主人公“扶桑”的历劫经历为题,取名《扶桑的沧桑》,登时被她以“老土”笑讽,没想到丈夫当初的命名竟“一语成谶”,她后来的无数作品都在大银幕或小荧屏上与观众见了面,独独这部命运多舛的《扶桑》,至今仍只是一纸剧本。不过陈冲正在筹备一部新的英文电影,还是会找严歌苓来创作剧本。

  抑郁的终结

  听着话筒那边、大洋彼岸的严歌苓的轻声浅笑与轻描淡写,记者一开始还无法与既定思维中那模式化的“女性名作家”的形象画上等号——她不应该是非常严肃、深沉,甚至有点儿可想而知的“装”吗?但完全没有,却像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儿在跟你开玩笑似的聊着她那古灵精怪的奇思异想。记者更难想象她还曾患上过极其严重的抑郁症与失眠症,最长的一次,她竟整整失眠了30天,“脑子浑浑噩噩的,看到人也是‘嗖’一声忽然冲过来的样子。不能见光,在黑暗里一直要憋着想事情。白天也要拉上窗帘,肌肉一直是抽紧的,很疼。更不能和别人讲话。别人说,你又没有睡?我就会马上哭出来,特委屈,好像天下人都抛弃了我一样。”她现在回想起那段痛楚经历,仍历历在目。对抗抑郁及与之共生的失眠的方法,是“多读书、正视自我、有病治病”,严歌苓在经过漫长的药物治疗与锻炼后已经完全摆脱心魔、重装上阵,“我一直坚持锻炼,哦,不,我是特别喜欢锻炼。”她笑着说,“现在的我,从未如此精力充沛、内心健康过。”

  战胜抑郁的经历与经验在当下这激进、畸变乃至病态的大环境下,对很多不堪重负的中国人而言,其意义甚至要大过一部需要深入思索、细细咂摸的小说,严歌苓的建议是:“内地在这方面的医疗水平慢慢跟上来了,所以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治疗,决不能无意识地抑郁下去,更不能讳病忌医。”同时她也对中国在这方面的专业水准提出小小建议,“抑郁症细分开来,还有很多种,美国有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对症良药,但国内区分的还是不那么全面细致,有点儿简单。”

  作为一个不停游走于中西两端的经验丰富的“寄居者”,严歌苓觉得中国的人文传统倒是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抑郁症的缓解,“中国人亲朋好友比较多,大家也喜欢聊,倾诉是一种很正常的表达方式,而它正是治疗抑郁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国外,你很难向别人张口倾诉你的苦衷,因为你没有烦扰别人的权力,别人也很难主动为你打开心结,因为他们觉得不该触及别人的隐私。”

  除了作家身份,严歌苓也因为这些影视作品跻身王牌编剧行列。

  从12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文工团成为一名青藏高原上的舞蹈演员,到20岁时奔赴老山前线转变为战地记者,再到1980年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成为专业作家;从著名作家李准的儿媳到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的华裔夫人,从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硕士到好莱坞专业编剧……现在,严歌苓以一个无比传奇且辉煌的“多面寄居者”姿态,开启了一个作家的时代,一个女人的时代。

  寄居的奥义

  “寄居者”笔下的《寄居者》有着愈发传奇的故事:女主人公“我”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适逢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逃往美国,“我”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我” 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

  《寄居者》可谓是严歌苓既往母题的集大成之作,有乱世异国恋,有大时代小女子的飘零浮沉,有对执拗、纯粹、坚强、自由女性及其独特灵爱世界的双重吟咏,同时更有作者本人影子的最大投射。在“寄居”层面上,严歌苓说:“我跟女主角都有寄居者的身份认同危机感,在寄居国如此,在自己的祖国亦如此。我曾在《扶桑》和其他移民故事里有过这方面的探索,但不像这一次这样集中、直接。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华人的寄居状态,而是从华人本身的寄居状态探索其他种族的寄居状态。在这样的探索中,展示出犹太和中华两个种族因为多灾多难而迁居最多,却是最难跟寄居国同化的。但很奇怪的是,在宋朝来到中国的一千多名犹太人最后完全同化到中国人里了,连影子都没有了。”

  自我的投射

  除却点题的重大历史命题,《寄居者》中的女主角对爱情的猛烈追求、一往无前,都延续了严歌苓以往小说中的女性特质,但又有变化,严歌苓形容说,“她是一个知识女性,新女性。独立自主,敢爱敢恨,有时顽皮,属于行动派。我这些年的小说中的知识女性里,她最年轻,阅历却非常丰富,虽然只有二十岁出头,但已经有一点玩世不恭。我的女主人公里面,玩世不恭的不多。每一个女主人公都有一丁点儿我自己吧,至少有一些我的闪念,比如说她们都比较勤劳,因为我就闲不住,精力旺盛,不写进去一点儿自己,似乎缺乏参照,不好写。”

  “敢爱敢恨的行动派”或许可算“严氏女主角”的最大特质,辅以“勤劳、精力旺盛”,《第九个寡妇》中的河南乡村妇女王葡萄、《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红色女兵田苏菲、《小姨多鹤》中的东瀛孤女多鹤尽皆如此,哪怕天塌下来她们也要一意孤行。严歌苓曾说“处变不惊的王葡萄就是我”,记者又问她“用尽一生痴爱”的田苏菲又有多少个人投射,她想了想说:“就像我的每段爱情,都会用尽全力、爱到尽头。”

  记者恍惚之间,忽然想起关于严歌苓早年间的“绯闻与八卦”:她15岁时便爱上而立之年的军官,不顾一切、飞蛾扑火,他却出卖、背叛了她,于是她被批斗、被唾骂,绝望已极,死而后生。多少年后,她又与劳伦斯陷入热恋,却因他外交官及她曾从军的背景,美国人彻查她,甚至对她进行测谎,他便愤而辞职,她旋即嫁他,自由双飞……

  所以她后期的小说要比前期的少了许多凄婉旖旎,多了无比的决绝与刚强,她曾说“要让所有的委屈都得到安抚”,她曾说“是的,我很会爱,我天性浪漫”,她又说“世界上没什么东西能让我觉得难舍难分”。那亦都是曾经的她。现在的她,经由通透的写作,经由归真的生活,经由清醒的辉煌,终至隔岸观火、云淡风轻。

  撰文/许涯男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严歌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