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沈阳不仅在装备制造业上危中求机,演出市场更是全面开花——
3月29日,从重庆来沈阳出差的金昌龙先生,人还未登机,就发来短信:请代买当晚刘老根大舞台门票四张。当记者赶到大舞台时,发现就算“不差线”,最好的门票也已经没有了。
在辽宁大剧院售票处,连续三周每天都有人在排队购票。3月29日,沈阳京剧院在此演出经典名剧《刀劈三关》,上午11时,记者在售票处采访了正在购票的许文涛,他乐呵呵地说:“早来可以买到10元的特价票。”
同一天发生的这两件事,都与沈阳的演出市场相关,这并不是一种巧合。本部同仁编的顺口溜说得很精彩:雅有大剧院,俗有二人转;“中华”看话剧,听戏到“梨园”。
“制造明星”,火了二人转
没有赵本山,就没有二人转的今天。没有本山打造的商业模式,就没有二人转剧场的票房奇迹。
被媒体称为“赵家军”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市场规律,一场演出,主角十余人,乐队十余人,舞蹈队十多人,就能表演两个多小时的节目。“刘老根大舞台”各连锁店平均上座率在八成以上,票价从100元到1280元分六档,从无赠票。二人转门票逼近明星演唱会,与本山制造明星有直接关系。随着《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视剧的拍摄,一批“草根艺人”成为明星。扮演刘能的王小利、扮演长贵的王小宝、扮演大先生的张小飞,还有通过春晚一夜爆红的小沈阳,都成为剧场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大牌。大牌多了,身价高了,票房自然居高不下。
本山的独到之处在于,先将一个个草根锻造为明星,再让他们回到刘老根大舞台,这也让二人转越来越火。
《我那呼兰河》是精品也是产品
如果说,“民营”二人转占据了沈阳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另半壁还是由国有剧院团支撑。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国有剧院团已经开始将产品意识注入了艺术生产之中。
沈阳演艺集团创排的评剧《我那呼兰河》,让人最吃惊的是主创阵容——著名编剧黄伟英,剧本曾被评为国家精品级五部优秀剧本之一;金牌导演查明哲是导演学博士,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金牌作曲徐占海和金牌主演、“二度梅”获得者冯玉萍,如此豪华阵容打造的评剧《我那呼兰河》果然一鸣惊人,显出精品之相。
但沈阳演艺集团并不满足只作精品,还在市场上下气力。如此《我那呼兰河》已经完成了30场的演出,获得好评如潮。
沈阳杂技剧,海外挣美元
在沈阳演出市场空前活跃之时,有一支团队开始放眼国际演出市场,这就是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目前,“沈杂”共有《海盗》、《孔子》、《金达莱——绳技》等三台节目分别在南美、欧洲巡回商演。3月28日,从南美传来消息,《海盗》已在巴西玛瑙斯、贝伦、圣路易斯三个城市演出了十几场,场场爆满。
如果说“沈杂”排演《天幻》和《龙幻》时,还处于先创作节目、再投放市场的以产定销的推销阶段,那么到了《孔子》和《海盗》,“沈杂”已经进入了先市场调研再量身定做,以销定产的营销阶段。“到目前,2009年全年的演出合同都已经签完。”“沈杂”董事长安宁告诉记者。
演出大市场,风中起热舞
三年前,记者曾随沈阳文化考察团对长沙文化现象进行近距离采访,那时候觉得沈阳与长沙还有距离。但仅仅三年后,沈阳演出市场便呈现出繁荣之势。
事实上,不仅是沈阳,全国的文化产业都出现了“飘红”现象——2009年1月以来,在其他许多消费增幅下滑的情况下,文化产业一枝独秀,月平均增幅达17%,尤其是电影与舞台剧,收入增长都在20%以上。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中,这一组组令人咋舌的数字,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暖意和希望。危机中文化市场何以全线飘红,导演张艺谋认为,经济萧条时期,往往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机遇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危中求机,也是文化发展的良机。“必须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