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著名作家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经过三年的打磨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而国内一家大型网站专门为这本书开了官方网站也是在国内开了先河,这本书究竟有什么样的潜质能够让人们如此青睐,甚至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呢?昨日记者采访了刘震云,他坦言,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并表示如时间允许,他将在沈阳“全民读书月”期间,携这部新作来沈签售。
记者:新书想表达什么?
刘震云:小说故事背景是我的家乡河南延津,故事的前半部写的是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记者:听说您为写这本小说重回延津,您能具体说一下吗?
刘震云:我写东西时,在写之前只要是我写过的地方,我肯定要去一次,要在那住上一段。不上路的写作和上路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就是气氛。在不同的气氛下,起因、感受、你的心和身体呼出的气息都与书中的人物息息相应,聊天的时候没障碍。
记者:这部书有没有改编成电影的计划?
刘震云:昨晚我和冯小刚、王朔一起吃饭,他们喝大了,我没事。我觉得一个作品改成影视的话,就事论事总是说不清。有人给我打电话要把这部书拍成电影,问行不。我要先看人。有人说电影和小说不一样。我说不一样就对了。一块羊肉在河南是羊肉烩面,到陕西就是羊肉泡馍。要看味道、劲道怎么样。做烩面的厨子千万别对做泡馍的厨子指手画脚,因为你不懂。
记者:在你的心中哪些书是越读越厚的?
刘震云:《论语》就是这样,只有几千字,但解读《论语》的体会、心得、感悟已达几千万字了。但未必这样的“厚”就厚对了,《论语》也无法体会当时孔子说话时的心情。忽略了心情,忽略了当时的时间和地点,没有这个交汇,抡出来,就像石头。石头扔在水里还是石头,而内容的指向扔进水里的话,就会融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不是孔子所说的话了。“论”就变味了,被人利用了。
记者:您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读过特别令您震撼的作品?
刘震云:童年时,课本上的《半夜鸡叫》是可以读的,高玉宝写这本书时,文化程度并不高,但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比鲁迅的《阿Q正传》生动。现在看这个故事,当成后现代的故事来读,更好玩儿了,周扒皮的行为艺术做得颇有心得。
记者:新书被评论界认为是现当代文学中唯一一部平视百姓、体恤苍生的力作,您怎么看?
刘震云:这样的评价我不敢当,但这确实是我写作以来写得最好的一部书。一辈子想找一个知心朋友,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太难得了。
本报记者 盖云飞
部分作品
《一地鸡毛》(小说集)1992年6月出版、《官人》(小说集) 1992年12月出版、《一腔废话》(长篇小说) 2002年1月出版、 《手机》(长篇小说) 2003年12月出版、《我叫刘跃进》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