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上午10时54分,笔名“小丁”的知名漫画家丁聪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病逝,享年93岁。家属遵丁聪遗愿要求一切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不成立治丧委员会,骨灰交由医院处理。据悉,丁聪的儿子现居美国,父亲住院期间曾回国探望,但丁聪去世时,其子并未在身边。
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干二科高医生介绍,丁聪一个多月前因肺部感染住进医院,很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因年事已高,多个脏器已衰竭。后来还曾经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
丁聪多年的合作者、杂文家陈四益说,“本来我准备去看他,但是丁夫人让我不要去,因为丁先生未清醒,去看他没什么意义,人来人往反而容易交叉感染,不利于恢复。”陈四益最后一次见到丁聪是在春节后,“那时候他还能够交流,坐在轮椅上笑眯眯的,但是谈话比较少,回答就是短短几个字,不像以前会主动谈话。”
丁聪1916年生于上海,上世纪30年代初即开始发表漫画,至今已有70年。他生性乐观,一直称呼自己为“小丁”。
■ 追忆逝者
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樊希安
他为三联作出很大贡献
丁聪先生是我们北京三联书店的老作者,同时也是《读书》杂志的创办者之一,他为三联书店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去世也是我国文化界的重大损失。尽管家属说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但是,我们还是要去他家里看一看。我本来准备明天带着三联书店的人去吊唁,因临时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只好委托汪家明(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和《读书》的编辑前去了。
《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
他是《读书》的“美编”
几个月前,一位香港朋友过来,和丁聪一起吃了一顿饭,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他。当时,他的身体就已经不行了,吃东西靠太太喂。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认识他以后,两人私交一直很好。因为我们都是上海人,口味也接近,所以经常一起吃饭。《读书》杂志早期的版式都是他画的,我们给他报酬也很低。《读书》有各种活动,我都会求他画画,对于我们的要求,他一般都是来者不拒。
《读书》杂志前执行主编吴彬
他在我脑海中活灵活现
由于丁聪与我们家里的长辈交往比较多,我从小就认识他。但是,和他打交道比较多,还是我在《读书》工作期间。他是《读书》的创办人之一,《读书》杂志早期的封面、版式、插图都是他负责的。那时没有电脑排版,工作量也比较大。很多《读书》杂志的作者,都是他对着照片画的,有些作者他很熟悉,根本不需要照片。我最后见他是2007年他过生日的时候,当时他身体还可以,后来就经常和他通电话。直到现在,他在我脑海中还是活灵活现的。
杂文家陈四益
合作二十多年从未有矛盾
丁先生以前摔过两次跤,头一次摔跤骨折,第二次摔跤脑部出血。他摔跤后,我对他说,我们再合作十年,他摇摇头,笑了笑说恐怕不行了。
我认识丁先生是在1984年。那时我在一家杂志做编辑。杂志从月刊改为周刊,文化副刊要组稿,但是编辑自己的文章又不能占太大的位置,于是我用文言文写《新百喻》,开始想找华君武先生配图,华先生就向我推荐了丁聪先生,这一合作就是二十多年。一开始,我们俩在其他杂志合作。到1990年以后,就开始在《读书》杂志合作开专栏,直到他前两年不能画了,我们俩的合作才不得不终止。
尽管丁先生是大我二十多岁的前辈,但是他对我非常照顾。我们俩合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产生任何矛盾,一直处得非常愉快,我有时觉得,自己好像在和一个后辈合作。我有时特别忙,到发稿前一天才把稿子给他,向他致歉时,他说不要紧,我总归能画得出来。
C03-C06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张弘 姜妍 刘玮 王嘉宁 实习生 颜牛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