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路走来,有低谷,有高潮,有巅峰。现在看来,那段经历会使我更加懂得如何对待人生。”
南都记者 张麟 实习生 陈蔚弦
《唐山大地震》上映一周,票房高企,无人能敌。电影中,除了让大家哭湿纸巾的“元妮”徐帆,还有另一个人物让观众感受到坚强的力量———李晨饰演的成年方达。用唐山人的话说:“李晨演出了唐山人骨子里的不服输、逆境求生的意志。”日前,李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曾经凭《十七岁不哭》中的“简宁”一角红透半边天的少年,经历过了轻狂,曾和死亡擦肩而过,走过泥泞的“军旅三部曲”,来到了这部《大地震》中。坐在记者面前的李晨即将年满32岁,还是那张娃娃脸,但法令纹已悄悄展现。“一个人一路走来,有低谷有高潮有巅峰,我不知道将来是什么,但我选择欣然接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对自己的总结。
A《唐山大地震》的挑战
关键词 讲方言,年龄跨度大,残疾
唐山人公认“方达”最像家乡人,有不放弃的那种倔
年初,李晨拍摄自己在《唐山大地震》中最后一场戏———带着片中的媳妇小河,开着宝马衣锦还乡。结束时,他和冯小刚导演拿着最后一场戏的场记板拍了一张照片。“当时很激动,心里无比踏实,对这部戏有强烈期待。”
这份期待终于在7月结出了果,在唐山首映时,最有话语权的唐山人一致公认,李晨所饰演的方达“最像家乡人,有唐山人那种不放弃的倔”。
这是李晨和冯小刚的第三次合作。第一次是《集结号》,面对“冯小刚”这个名字,李晨战战兢兢地背下了1.5页台词,里面充斥拗口的地名、番号,“也许是当时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才会有之后的机会。”之后,两人在公益广告《全北京向上看》中再次碰面。然后,就是这次《唐山大地震》。
华谊早在《唐山大地震》开拍的一年前就口头告知李晨:他将以第一候选人的身份,在这部中国式的灾难大片中担当重要角色。李晨谁都没告诉,包括爸爸妈妈。“没靠谱的事儿。怕一说就没了。”一向喜欢在网络上搜索儿子信息的李爸爸从网友那里得知了这个喜讯,但直到确切签约了,李晨才向他认了这个早就应该敲锣打鼓告知天下的好消息。
“讲方言,年龄跨度大,而且还残疾。”李晨深知此次的挑战之大。他一早就看原著、体验人物,并且主动和公司提议,希望找个残疾人和自己作伴,让他切身感受一下。找来的残疾朋友相当开心,拍着李晨的背说:“你是饰演吴哲的那个李晨吗?给我合影吧!”别说合影了,李晨和他朝夕相处了十天。
残疾朋友不但教会了李晨单手穿衣、单手写字、刷牙、拧毛巾,更让他体会到一种特有的顽强。“有件事让我很感触。我总觉得他生活不太方便,总希望帮他更多,就帮他拿饭盒、拿水……他用唯一的手按住了我的两只手,笑着说,没关系,我行!我一下子意识到,我是不是有点做多了。”
这份被“嫌弃”的感触,让李晨立刻领悟到残疾人的乐观和豁达,他把这份感悟融入到了方达身上。在杭州火车站偶遇陈道明的那场戏里,一句“你是军人,我还是残疾人呢!”其实是李晨向冯小刚提议加进去的。“以我的理解,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残疾了,就会对社有抵触情绪、会垂头丧气,相反,他把自己的残疾变成玩笑甚至是他招揽生意的一种方式。”
B《十七岁不哭》后的低谷
关键词少年成名、青黄不接、车祸、轻度忧郁症
“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少年成名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李晨开玩笑地说,有次采访时,一位记者的开场白让他忍俊不禁,“他说,李晨,你作为一个演了20年的老演员……哈哈!”笑完,李晨说,这话真不假,快32岁的自己接触到拍戏这个行当,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当时他刚刚十岁出头。
1989年前,李晨从没想过当演员,“电影或者说表演,对于70后生人而言,最多就是李向阳、《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李晨还记得,那天他正在做广播体操,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楼上莫名其妙站了一排人,对着下面的小朋友指指点点”。到了做眼保健操时,李晨冷不丁听到广播里在叫他爸的名字。他吓坏了,以为出了大事,赶快捏着衣服下摆、蹭着墙角往校长办公室挪。一去才知道,是相关人员看错了档案,把他爸爸的名字误以为是他的名字给念了出去。于是,这次的小演员招募后,李晨有了第一个角色:电影《赖宁》中赖宁的同学。之后又接下了《焦作风暴》。
“小时候表演轻松得很,一点都不紧张,除了机位搞不明白外,都是自然发挥。”在李晨眼里,当时表演让他有四处游玩的机会,这是最大的收获。《焦作风云》去了河南焦作,之后的《赖宁的朋友们》去了四川成都。而对更多观众来说,则是从《十七岁不哭》里熟知李晨的。单手插袋、走路一颤一颤、带着些许木讷的单车少年简宁,曾是一代人的偶像。那时的李晨19岁,尝到了走红的滋味。“家里的观众来信多到塞不下。”然后,是《花季雨季》中的王笑天、《秦颂》中的琴童,李晨开始觉得自己是个腕儿了。“当时年轻,虽说没有心高气傲,但多少都有点浮躁———那种浮躁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得到了什么。”
李晨开始有点摸不清自己的方向,“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少年成名是件挺可怕的事。不到二十岁,全国观众都认识你了。但是,我那个年龄,能演的就是班长、儿子、弟弟……当这些角色都演完了、其他的角色又不大适合我时,就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了。让我演大人我又演不了,让我再去演学生又没得可演。特别尴尬。”之前都是演主角的李晨,不大想“倒退”回去演配角,强迫自己演过,但心态总是不平稳,表现自然也就差了很多。
小童星的成就感并没有让李晨把梦想寄托在表演上,他反而希望当一名摩托车赛手,要不是父母出于安全考虑,让他重新选择,现在的李晨或许就是个飒爽英姿的摩托车手。1999年国庆前夕,混混沌沌的李晨和“鬼门关”擦身而过!那天清晨,骑着摩托车飞驰在北京三环路上的他和迎面驶来的汽车当头撞上,帽子和鞋子飞甩上天空,李晨重重摔在了路边的花坛上。送到医院时,他全身多处骨折。“状况特别不好……感觉好像是老天刻意安排让我醒的。”
车祸后,2000年,李晨整整息影一年。他尝试做生意,先是和朋友一起开了家酒吧,没撑多久就倒闭了。不信邪的李晨决定再次投资,把之前当演员存下的10万元全部扔到了一家时装店里。按照李晨的回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找了这么一家店面,“一楼卖果脯,二楼卖小商品,三楼才卖服装,而且我卖的还是时装。”走到四处都头撞南墙的李晨被撞得一头鲜血,只能乖乖呆在家里。“也不想说话,也不想干事儿,就一个人闷在屋里不出来,有轻度抑郁症的感觉。每天我都狂写东西。”李晨特别想找回当时写的笔记本,但由于搬家,全部都弄丢了。
C《十三格格》后的再次起飞
“观众可以通过一部戏认识认同你,也可以因为你的自满而放弃你”
为了逃离心理困境,李晨开始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其中包括表演老师吕丽萍。李晨是在吕丽萍创办的北京群星表演艺术学校高中毕业的,对于吕老师,他一直都敬爱有加,毕业那年,他特地买了一瓶茅台酒送给她。而吕丽萍不喝酒,这瓶酒至今仍然珍藏在她家的玻璃壁橱里。
在吕丽萍的引荐下,2002年,李晨迎来了等了多年的“再次男主角”,出演30集电视剧《十三格格》。这部戏中,他遇到了人生另一个恩师:傅彪。“我觉得我现在的心态、工作状态,有70%都是傅彪老师教给我的。大家都说我有句座右铭‘先做人,后做事’,其实这句话是傅彪老师告诉我的。这句话会伴随我一生。”《十三格格》拍完后,李晨和傅彪一直保持电话联系,但苦于各自接不完的戏,一直都没见面。让他唏嘘的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傅彪的灵堂上。回忆起和傅彪的这段缘分,李晨的眼眶湿润了,“傅彪老师教我如何演戏、如何做人,他告诉我人生的方向……然后,几年后再次见到他,他却已经躺在一张冰冷的病床上,瘦骨嶙峋……空气都像凝结……他教给我的东西一下子升华到了另外一个层次,变得特别宝贵。”
“一个人一路走来,有低谷,有高潮,有巅峰,我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戏里演的跟生活中是一样的,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缅怀曾经有的。(我)前十年,可能会觉得上天怎么会如此不公,但现在看来,那段经历会使我更加懂得如何对待人生。”
这份淡然的心态一直伴随着李晨,红花绿叶、主角配角,他从不挑剔,工作满满当当。有人说他一直处于半红不紫的状态,他会满脸笑容地回上一句,“要说红啊,我早就红过了,19岁那年,比谁都早。”接下《唐山大地震》,他也没有那么欣喜若狂,“好好演戏就好,生活过得充实就好,观众可以通过一部戏认识认同你,也可以因为你的自满而放弃你。”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李晨嘴里的“事业第二春”,他甚至用“中奖”来形容。“就像买体育彩票,7个数字分别代表一个剧组当中的一个部分———导演、编剧、演员、发行、摄影、播出平台、作品的立意和中心,这里包含的每个部分你都抽中了,做好了,能不中奖吗?!”更好的彩头在等着李晨,去年10月,第37届国际艾美奖提名公布,李晨凭借《极限救援》竞争艾美奖视帝,奈何遭遇大雾、飞机延误,导演只能拿着李晨的西装在颁奖礼上晃荡了一圈,李晨的护照上多了一个没有盖上戳的美国签证。
一年365天,李晨算过,自己最多休息过10天,对于年纪渐长的父母,他心中常有愧疚,母亲常常只能通过电视机和他说话。他11岁那年,父母离异,各自成家,之后,他多了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前段时间北京出台新规,五环内禁止养大型犬。李晨养了两条大狗,于是母亲一家特地在五环外租了两亩地,盖起了农家乐。两家人常常会去那儿聚会,父母亲一家六口,唯独缺的就是李晨,前不久李晨抽空去了一次,吃完饭,他督促妹妹做暑假作业,和父母唠家常,“这一切感觉真好……”他回忆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