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未都王刚海岩沪上谈收藏 搞收藏不能都是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8日10:11  上海青年报
text1 马未都、王刚、海岩齐聚沪上谈收藏

  艺术品中充斥的铜臭,让王刚鄙视不已,尽管他也会为捡漏失败而闹不开心。昨天,出现在“解放文化讲坛”的马未都、王刚和海岩大谈收藏,言语中不乏对当下收藏界一些现象的担忧。

  本报记者 郦亮 实习生 耿耀

  价值观

  鲁豫怎么开口就问钱?

  现在,收藏俨然就只剩一个“钱”字。王刚昨天说,有次他去参加鲁豫的节目,席间鲁豫指着一件文物就问,这东西值多少钱。“我当时心里就纳闷,这么知性的主持人怎么开口就问钱,就对她说:‘你怎么不问我这是什么年代的文物之类的问题呢?’”

  外人张口闭口谈钱,显然让这些珍爱收藏的明星藏家们很反感。“把价值和价格混同,在收藏界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海岩说。海岩正在写一个以西安近年来一起轰动全国的盗墓案为原型的电影剧本,案子破了后,被盗文物从美国追回,在为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都追问这文物值多少钱,让海岩大跌眼镜。

  过去艺术品的价值由艺术家说了算,可现在却由资本说了算,海岩无奈于如此具有欣赏性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就这样沾满铜臭。价格掩盖了价值。

  关于“钱”字的另一个令明星藏家头疼的问题是价格虚高。去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过亿的拍品有16件。“以前一件拍品过100万就已经掌声雷动了,但现在不过亿,市场上根本没掌声。”王刚说,他看不懂现在的市场。2008年王刚看中了一件瓷器,举牌到180万,认定这东西也就值这个价了,结果竟以599万成交。“虚火”还不仅止于此,两年后这件瓷器再次上拍,估价飙升到700万到900万,最后以3584万成交,这让原本看有价无市笑话的王刚彻底傻眼,“我心里真有点后悔。现在不快乐,就是这钱给闹的。”

  赝品多

  挥锤挥到把自己砸伤

  艺术品市场,自古就是赝品比真品多,但如今市场上赝品之多,令人吃惊。王刚在北京台主持有一档《鉴宝》栏目,最出彩处就是要将赝品当场挥锤砸烂。“现在这个市场的赝品猛如虎,砸也砸不完。有两次我挥锤还把自己给砸伤了,不过我还是要坚决地砸下去。”

  有一份报告称,现在民间收藏中的赝品率已经高达95%,“我觉得我们文化中对于知假造假这种行为还是能够容忍,这是我比较担心的。而且我们买赝品的时候往往抱着图利的心态,这种心态也有问题。”也许王刚看得更深远,他认为赝品不仅仅存在于收藏,在假人、假货层出不穷的现在,赝品也在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我在节目里砸的不仅仅是赝品,还有社会上那些假的事和人。”

  赝品一多,就难免给看走眼的藏家造成巨大烦恼。马未都昨天说,现在赝品太多,他帮人鉴宝都必须是藏家一个人来,亲属在外等候。“记得有次一对夫妻来我这边鉴宝,我说这是假的,那个妻子当场就打了男的一个耳光。”

  收藏观

  看重投资还是真心喜爱?

  既然把“钱”字看得那么重,那收藏界里便难免大兴投资之风。就像王刚没买成的那件瓷器一样,艺术品只不过是某些人转手赚差价的玩意儿。“我想每个收藏者应该追问自己,到底是在投资交易,还是出于单纯的喜爱。”在海岩看来,要谈收藏的艺术和文化,看的就是藏家是否真心地喜爱收藏。“只有真喜爱,你才能通过收藏让自己的品格和良知从伟大祖先的遗产中获得提升。但很多人根本没搞清楚这件事。”海岩还认为,热爱文物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如果一个年轻人对本国文化和文物都不喜欢,他会爱国吗?”

  收藏因为寄托了太多的文化和情感,它才成为让无数人如醉如痴的一门艺术。这点马未都深有体会。1980年代,北京城南有个捡破烂的张老头,他捡完破烂后会把混在里面的文物剥离出来单独卖。“有一年他卖给我一把壶,15元,把壶交到我手的时候他有点恋恋不舍,摸着壶说:‘多好的壶啊,给你了。’我觉得每件文物上一定会有人的情感。”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