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文字是疗愈,文字也是魔咒

2017年07月04日 05:55 南方都市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南都讯 记者朱蓉婷 日前,专栏作家、影评人韩松落,携首部谈及个人成长的散文集《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做客西西弗书店,与广州书友们面对面分享成长路上的困顿与悲喜。

  1970年代出生于新疆,生长于西北,《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记录了这位祁连山下的小城青年敏感而细腻的生命体验。

  小城青年的突围史

  韩松落自1997年开始发表小说及散文,2004年起开始专栏写作,曾在南方都市报等开设专栏。韩松落另一个被大众熟知的身份是影评人,担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等。

  韩松落认为,过去写影评、写专栏,都是为他人而写,这部《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标志着他第一次文字上的自我关照,也是一部小城青年的突围史。

  决定“不再为别人而写”的他,在新作《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里带着切肤的生命体验,讲述西北边地旧事,诉说个人刻骨铭心的往事,正如韩松落所说,写得越多,隐藏得也越多。其实是,隐藏得越多,袒露得也越多。

  在黑暗中捕捉星辰

  “韩松落的文字,看起来细腻,但更准确地说,是他眼毒心静。”评论家颜峻说,“他躲在窗后,看路人的发梢,那上面粘着灰尘、昨夜的噩梦、血腥和酱油味、气息深处的脉搏、一息尚存的希望……”

  《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就是用这样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小城青年的成长历程:从昆仑山下的绿洲,到祁连山下的小城;从青翠的少年,到沧桑的中年。回顾来时路,韩松落常常有“从窑洞走入飞船”的恍惚之感,这种恍惚,并非来自人生境遇的变化,而是来自人和事的堆积,经验和心事的爆发式涌现。

  韩松落在“窑洞”般的黑暗里捕捉星辰,在沙砾中寻找希望,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敞阔人生,“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精力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而在这个由假及真的过程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时间。”

  访谈

  南都:从影评、专栏,到如今这种内在的、自我式的散文写作,两种状态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很不一样吧?

  韩松落:我过去写影评都是写别人,还有一些能量必须写写自己。所以,《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里都是真实的故事,目前成型的稿子里有两条线,一个是时间线,从小时候到去年的所有经历;另一个是地理线索,因为我是新疆出生,甘肃长大的,所以编选也按照时间加地理的线索。

  最早的一篇是20多年前写的,最晚是去年写的,陆陆续续,有感而发就写一篇。现在我觉得可以跟过去告别,和过去的事情握手言和。文字是一种疗愈工具,文字也是魔咒。有时自己没想清楚,用写的办法就能解决,写着写着就想通了、想明白了。写下来就能放下了。

  南都:你会希望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个人体验,可以给读者传达什么?

  韩松落:首先,对读者尤其年轻读者来说,这是他们所没有经历过的生命体验,书里的很多场景对85后、90后来说极其陌生,另外,人的情感不管换了什么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都是不过时的,希望今天的人看完这些故事后能明白。

  南都:你在新疆出生、甘肃长大,你觉得西北边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在你的成长中留下怎样的印记?

  韩松落:影响蛮大的,后来和别的地方的朋友一交往,发现性格、看问题的角度,为人处世差别非常大,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感受最深的是人际关系。东南一带的朋友讲究人与人交往的边界,哪些线不能越,哪些线是隐形的红线,好像我们西北人这方面的概念很淡,来往很密切,比如要吃饭就直接请到家里去吃,到饭馆反而是一种比较淡漠的方式。

  南都:接下来你打算把重心放在文学创作上了吗?

  韩松落:是的,接下来我会把重心放在小说,不会再写影评了。老在这种评论里呆久了,慢慢会失去对文字的感受力,慢慢失去对文学的消化能力。而且现在这个时代,好像写故事也开始能卖钱了,我也从来没有灵感方面的困扰,写东西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习惯,长期训练,每天写就一定能写出来。

(责编:罗罗)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