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明星全接触 > 北京晨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长篇访谈:牛群恳谈退出《名人》杂志风波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03日10:45  北京晨报

  这两年提起牛群,没人再说“相声演员牛群”。就像眼下谁要说姜昆必提昆朋网,聊冯巩不能不捎带上电影一样,一年来频繁约会名人于《名人》的牛群,被人称作“牛主编”。一年前《名人》杂志创刊的热闹余温尚存,可牛主编的乌纱帽却被他自己端去,连带着他退出《名人》杂志见诸于报端的不明朗缘由,本已“反主为客”的牛群,终于又被扔回了“名人”堆儿,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但是“插足”媒体一年的牛主编,早已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的功夫,任凭你软磨硬泡,口干舌燥。他自“岿然不动”。上周末,约定在“牛棚”进行的这次访谈,便让记者有了一番切身领教。有意思的是,这次访谈竟以牛群的先发制人开场——

  牛群凡事何不一笑了之

  被访者:牛群

  采访者:何平平

  摄影:邹红

  1.退出《名人》原因我不想说

  牛群(以下简称牛):退出《名人》这件事,我不想再提。原因很简单,我不应该去伤害当时的朋友,只想在心里永远记忆曾经有过的那段美好。当然,走到这一步,谁都觉得比较遗憾,会有各种各样想法和说法,一方说要打官司,一方说有难处,我都能理解。但我的态度是,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曾经是合作的好朋友,实践也证明,当时在一起合作是成功的。既然是这样,就没有理由、也没有道理推卸责任,或是指责谁。起码我不能这样做。

  记者(以下简称记):抛开双方的是非不谈,你能不能从你的角度说说具体的原因?

  牛:我说过了我不想说,就不能说,以后也不会说。而且,我刚才的态度也表明了,说,是一种态度,不说,也是一种态度。

  记:态度大家都很清楚了,但更想知道原因。事实上,对这件事媒体也有过报道。那能不能换一种说法,是不是正如媒体所披露的那样......

  牛:对于我个人来说,媒体怎么报道,我都能接受。因为,我也曾是媒体中人,知道很多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人说,甭管怎么退,你牛群都没错,这么老实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我觉得人家说得不差,挺理解我,我很感激;但也有人说,不管什么原因,退就不对。受影响的是读者。我觉得人家说得也有道理。退一步说,即便是我把情况都说出来,也是一家之言。既然是一家之言,别人怎么领会的,怎么传达的,我就不会去干涉,更没道理去指责。否则,就是我不讲道理了。

  记:那你究竟是主动退出,还是迫不得已被动退出?

  牛:是主动退出。

  记:我看到的媒体报道,大都是说《名人》拖欠支付名人的稿酬,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己掏钱垫付。大有谴责对方的意思;但也有人说,合作之初,你就觉察到《名人》的经济实力不足,但你视而不见,是因为急于求成,是这样吗?

  牛:这里肯定有我的失误,比如经验不足,比如方法不当,这是我的水平和阅历问题,不牵扯其他。毕竟当一个人最初去做一件事的时候,真情和激情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是走进了一个空白、甚至是无知的领域,从无知到有知,这就是收获。想不跌跌撞撞,不磕磕碰碰,不鼻青脸肿,恐怕这种收获也不是自己的。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中,也包括教训。

  记:你当初是否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牛: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现在看来还是不足够。

  记:听说,《名人》的发行量每期是在6万份左右,而当初你接手时只有几千份,能说说你在《名人》具体都做了一些什么吗?

  牛:从拍摄到文字,到编辑,到栏目的设定,以及整体编辑思想的实现,我是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件事。但我不是说归功于我一个人,确实是集中了所有人的智慧和劳动,包括那些主持人。只不过在朋友当中大家对我比较信任,给我更多的厚爱,特别是读者。知道我没干过,但还是厚待我,给我捧场。当然,读者眼里也是不揉沙子的。一开始可能冲着你名人效应,买个新鲜,第二本可能新鲜劲儿也还没过去,但如果你打算让他买第三本,就必须得有真东西,是他想要的。

  记:《名人》的定位是什么?靠什么吸引读者?

  牛:既然是做名人,那肯定还是要打名人牌,因为我一直是在这个圈子里。所谓名人也就是公众人物,他之所以是公众人物,肯定有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对于这些人的成功之路,我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做记录,然后告诉给读者,因为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企盼成功。你看到的成功可能是表面的,我要告诉你的是他成功的背后。成功的人也是普通人,他不普通的地方,就是他付出了不普通的代价。希望你能理解,如果能爱他,那就更好。因为谁都不容易。

  记:你认为这本杂志达到了你的理想了吗?

  牛:应该说有很大距离。这里面有诸多原因。你的责任、你的义务、你的使命靠什么实现,不是仅有热情和能力就行了,有些客观的因素,不是你主观能左右的。但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和框架里面,我觉得做得还不算差,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好。

  记:你如何评价你在《名人》这一年的工作?

  牛:还是那句话,当初,所有的人都是真的,所有的事都是美的。

  记:难道就没有遗憾?

  牛:最大的遗憾就是觉得对不起那些主持人。当时他们冲着我,欣然允诺,没提任何条件,用心和智慧,以他们的修养、文采、真情托起了这份刊物。而我这样的退出,真是对不起他们,更何况还欠他们那么多钱。我仅希望杂志社那边,不管怎样,能把他们的钱付了,我也就踏实了。我这儿都无所谓,没任何要求。

  2.狗揽八泡屎,泡泡能舔净

  记:按一般规律来说,一个人一辈子能从事好一门职业,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当然不是说只在一个单位,做一件事。可是,你从相声、摄影到杂志、出版,横跨四个行当,这其中的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可能是一个普通人终生的选择。那么,对于你来说,究竟是兴趣使然,还是才能所致?

  牛:首先是兴趣。人在择业的时候,兴趣是第一老师。这话不应只对孩子,成年人同样适用。当你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的时候,你一定会为他付出,而同时,你把这种付出当成是一种享受,这件事就没有不成的道理。这是一个规律。说到才能,我说是潜能。人的才能在某种意义上是有限的,潜能就很难说。有句老话说“狗揽八泡屎,泡泡舔不净。”我不信这个邪,我做给你看。

  记:这么说,你是要证明给别人看?

  牛:是证明给自己看。

  记:你从相声到摄影,大家好像都比较认同,也没什么疑义,但是做杂志和进入出版社就不同了。正如你自己所说,对你来说,毕竟是一个空白和无知的领域。那你为什么会进入这个领域呢?你不怕失败吗?

  牛:我从相声到摄影,有一个循序交叉的过程,我是在相声说到了一定程度才拿起了相机。进入摄影行当以后,我是拍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由单幅作品到组照,从组照到栏目主持,这时已经是图文并举了。由此,我知道了什么是编辑思想,什么是读者需要,也就是说,在我做这些事情的同时,我所得到的反馈,我所获得的喜悦和感悟,使我对媒体产生了兴趣。我觉得,一肚子的话,一脑袋的想法,用相声表达5%,摄影加上文字表达到15%,如果能有一个更大的载体,就能表达得更多更多。我相信,寻找到一个最适当的表达方式,我是有这种能力的。不管是什么领域,只要你掌握它的内在规律,纳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你就能把握。比如说,我说了那么多年的相声,并从事相声的创作,相声的幽默和诙谐肯定会带入我的摄影作品,包括文字。说相声的时候,我面对观众,他们的笑声就是对我作品的检验;当我做摄影和杂志的时候,我面对读者,但我同样把他们当观众看,检验的标准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虽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山不隔理。说到失败,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件事是否得到认可,还是指不做了?因为现在不做,不等于将来也不做。

  记:那你是指相声还是杂志?

  牛:都有。事实上,我进入出版社与做杂志还是在同一个领域里。不是吗?

  记:你是怎么进入出版社的呢?

  牛:从时间上来说,我在做《名人》杂志的同时,已经和出版社在打交道。因为《名人》的危机是早就有了,我也早就提出不干了,但他们一直在挽留我,说还是做一年比较好,我就答应了。这期间,也就是三个月前,现代出版社的社长找到我约图片准备出书。这个过程使我对出版产生了兴趣。他就跟我说,你到我这来吧!我当时的反应是说,你也就说说。可他当时就把人事部负责人找来,三天就把手续办好,办公室也装修好了,按照我的要求,黑白调子。我就正式上班了。

  记:是正式调入吗?

  牛:是的。我的关系从中国广播说唱团调入了现代出版社。 而且是有了正式职位,任副社长,副总编辑。

  记:这很有意思。但让我不解的是,以你现在的身份和地位,你还在乎这些吗?

  牛:不是在乎,是需要,是水到渠成,是量变到质变。听起来很虚是吗?我可以告诉你,如果没有《名人》的这段经历,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也不会让大家吃惊。是这段经历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方式,游戏必须遵守规则。在《名人》我是挂职,是名誉主编,但在出版社我是行职务之实。这之间是很不一样的。

  记:不管是摄影、办杂志,还是做出版,你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因为你本身也是名人,这个圈子你很熟悉,又有众多的关系。但你想过没有,你的弱势是什么?

  牛:说老实话,我的底子很薄,赶上十年浩劫,基础打得很不牢,特别缺乏系统的学习。再加上社会发展到了信息网络时代,进步是一日千里,不要说你不学,就是你蹦着高地学,都未必能赶上。

  记:网络你熟吗?

  牛:谈不上熟,但这课算没落下。这次悉尼奥运,白天拍片子,晚上用电脑笔记本传片子,总算没耽误活儿。而且我还摸到一个窍门,如果一到悉尼,我拨通了电话上了网,直到走那天才下网,我只需交一块钱。因为那儿计价不是按时间,而是按次数。

  3.告诉你我眼里的“名人”

  记:这些年你一直在跟名人打交道,我指的不是《名人》杂志。那么,你是否意识到了你自己也是名人?这种特殊的身份在你的工作中是利大还是弊大?

  牛:我只能说有利有弊。你比如说摄影。当我去拍名人的时候,肯定比一般的摄影记者有利,因为跟这些人很熟,他们很配合我,可一般的记者就很难做到。还有在很多场合,我都能畅通无阻,有人说,牛群的这张脸就是通行证。有可能是这样的。但我也有我的苦恼。比如说,当我正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人家要与我合影,我就很为难。合吧,我就拍不了,可是不合,我又真怕伤了人家。

  记:你就没有受过阻吗?

  牛:当然不是。你要知道名人都是很有个性的,但我能理解。

  记:你拍了这么多的名人,目的是什么?是否如你所说,为名人服务?

  牛:服务只是个措词。我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你比如说,我曾经拍过科技界的名人,将近100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当我一家一家地走,接近他们内心的时候,我就发现,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这是一群最不浮躁的人。我真的为他们所感动和震撼。由来的那种责任感,让我拍他们的时候特别兴奋。我的目的也就变得特别单纯,就是要让大家记住那一张张原本你不熟悉的脸。

  记:拍这些名人是不是不如明星好拍?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牛:完全不一样,但是好玩极了,太长见识了。单说他们的专著论文,上面那些中国字单摆浮搁你全认识,可连在一块,就跟天书一样,你全不懂。所以拍之前,我必须要作案头工作。这个人的专项涉及的是什么领域,研究的是什么课题,这个课题对今天的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以及他的成长经历、兴趣、家庭。然后我还要熟悉环境。进了人家后,先满屋子串,我开玩笑说是“侦察地形”,也就是看哪间屋子能与他的职业更接近。之后还要琢磨他的家庭成员及人物关系。而这一切,我在拍明星的时候就用不着,因为我对他们太熟悉了。

  记:在我感觉,你对中年以上的明星应该说是非常熟悉,但对那些新星,特别是现在年轻人追的那些偶像,恐怕不那么熟悉吧?

  牛:是这样,但我在努力熟悉。

  记:你会去拍名人的隐私吗?

  牛:我首先得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当他不认为应该拍的时候,我绝不会去拍。

  记:你对花边新闻怎么看?

  牛:不屑。我以前没做过,以后也不会做。

  记:那你批评名人吗?比如名人出了事。

  牛:如果批评,是非常善意的,是考虑后果的。不考虑后果,我不会批评,没有调查,我不先批评。即便是确有其事,我也会先和名人打招呼,取得他们的配合。因为我身在其中,我比一般人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

  记:你了解你的读者吗?比如年龄、职业、爱好。

  牛:没那么详细。但我在《名人》的时候作过一些调查,我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记:你觉得你能满足他们吗?

  牛:我能给予他们的就是真情和幽默。无论是用相声,还是摄影或书籍。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有真情,所有人都会被打动;幽默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有幽默,人们就会有欢乐。

  记:除了你现在从事的这些职业,你是否打算再开辟新的领域?

  牛:是的。

  记:能具体透露吗?

  牛:暂时还须保密。

  记:在你的潜意识里,是否一直有这样的念头:看看我还能做什么?

  牛:不是还能做什么,是一定能做什么。我当年说相声,带给千家万户的欢乐是十分有限的。累积起来,一段相声就算是十分钟,不过100分钟,但亿万观众给我的厚爱,我终生受用。就觉得一辈子无以回报。当我觉得相声已经无法去回报观众的时候,我一定想办法用另一种手段去寻求回报。不管是什么方式,只要你觉得是好的,是真的,哪怕一笑了之也成。

  牛群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现代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

  中国明星足球队队长

  牛群简历

  1949年12月生于天津(生肖:牛);

  1968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

  1970年入伍,

  1974年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相声创作表演;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

  199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1993年转业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

  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

  2000年调入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现代出版社。

  1982至1996年在各类全国大赛中十几次荣获相声创作、表演一等奖;

  1988至2000年连续13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1至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的电视观众评奖中,与冯巩创作并表演的相声《亚运之最》、《瞧这俩爹》、《拍卖》、《办晚会》、《最差先生》、《明天会更好》、《两人的世界》七次夺魁;

  1995年荣获首届“侯宝林相声金像奖”;

  1999年8月受聘为《名人》杂志主编(2000年10月辞去该职);

  1999年9月受聘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席摄影师。





 相关链接
牛群:只要《名人》不欠钱 愿吃回头草(附图) (2000/12/02 17:44)
《名人》杂志回应牛群的控诉 (2000/11/30 14:06)
新书缅怀赵丽蓉 牛群大举进军出版业 (2000/11/27 08:45)
占尽摄影风光 牛群电影节上充当“第三者” (2000/11/24 15:36)
牛群:潘长江得奖凭的是实力 (2000/11/22 09:36)
评论:关于牛群与《名人》纠纷的思考 (2000/11/20 16:33)
牛群刘斌拟起诉《名人》 要求赔偿80万人民币 (2000/11/20 14:30)
魏明伦:没有牛群 《名人》前途难料 (2000/11/18 13:34)
说起《名人》 牛群连道四声“对不起” (2000/11/17 09:17)
资金未到位 牛群辞去《名人》主编 (2000/11/15 18:21)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2000年世界小姐选美
美国总统大选
新浪招聘网站
时尚精品图片库
手机栏目提供选购、评测个性化方案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网上学园提供学习电脑网络技术文章
全国男篮甲A联赛



新闻查询帮助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