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女明星与拍不尽的风月旗袍(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3月13日23:44 羊城晚报
哪怕只露出一点衣领,张曼玉的旗袍风情一样令人沉醉
编者按:旧上海的扑朔迷离给影视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上海风情常常作为一个美丽而朦胧的话题而存在。旧上海的黑帮斗争也曾经是影视剧着力表现的题材,但是,曾几何时,人们对旧上海的关注更多地转向浮现在灯红酒绿下男男女女的俗世情怀,一个充满欲望的城市,纠缠在各种各样欲望中的世俗男女,他们贪求、挣扎、痛苦、迷失……
新近的《花样年华》、《情深深雨蒙蒙》、《像雾像雨又像风》以及正在拍摄的《风尘舞蝶》引发了又一股“上海风情热”。
明星:张曼玉最具风情
张曼玉以扮演《阮玲玉》中的阮玲玉一举夺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桂冠,直至今天被称为“最有风情的女演员”,在“风情”二字上可谓根正苗红——阮玲玉是旧上海最有名的女影星,倾倒过那个风情万种的时代。
其实,女明星大都认为自己最美的一面只有以旧上海为背景才能最极致的展现。看看下面一组影片:《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胭脂扣》、《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海上花》……
在她们身上,一样的上海,风情是不一样的。张曼玉的上海不是百乐门嘈杂的歌舞,而是长巷深处少妇一声无端的喟叹。
巩俐的上海是十里洋场一片靡绚的灯光和鬓影。
梅艳芳的上海是一朵黑色的菊花,不知是焦枯了,还是正徐徐开放。
陈冲的上海是一枝未开足就折下的玫瑰,却有着过分的肉感。
叶玉卿的上海是一团白色的草纸,一截白色的肚皮。
周迅的上海是眼中晶莹的哀伤,照不亮心中的黑暗,却足以作为信物送给情郎。
赵薇的上海是莽撞与轻信,华丽与清寒,单纯与放荡……
她们摇摆着腰肢和眼神,穿过我们梦想中的上海或阴蓝或潮红底色的画面款款走来。
这是明星眼中的上海,也是上海眼中的明星。只有以上海为背景的明星才觉得自己更像明星。
《人间四月天》剧照
旗袍:东方女性的特权
旗袍是上海的招牌形象。单说造成旗袍的流行,一部《花样年华》就足够了。最近,在广州和北京中式服装突然热销起来,一些女人指定要做张曼玉式的旗袍。其实,商家可以考虑创立一个叫“张曼玉”的旗袍品牌,如果叫“周迅”牌、“赵薇”牌就有点牵强了。虽然在剧中她们也穿着旗袍登场,但事实上她们已经越来越不愿意穿,或者说旗袍已经不是她们最适合的服装了。
问题出在她们的年龄上,让刚出道的张曼玉穿上旗袍大概也是突兀的。
旗袍是一种厚重的、老于世故的美,细瘦浑圆的衣型下最适合包裹一颗受着欲念和矜持双重煎熬的心。所以,旗袍不适合用鲜艳的颜色,最经典的旗袍颜色是带有一点悲剧感的,譬如,阴蓝、深紫、玫瑰红、鹅绒黑。
旗袍是最具独断性的服饰,它不可能像外国人的牛仔裤、晚礼服那样全世界都穿,旗袍穿在一个外国女人身上是难以想见的,它是东方女人的特权。只要一穿旗袍,什么是东方,什么是女人,大概一眼就能看见要害。作为中国的女演员,没有几个深入人心的旗袍造型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包括赵薇和周迅,她们对旗袍也是极为神往的。
赵薇说:“我想像中的旗袍可能太漂亮、太完美、太浪漫了,所以别人以为很好,我还觉得不够。张曼玉穿旗袍真的很有风韵,但我不认为穿在她身上是最好的,因为她太瘦了。《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旗袍不能说每件都好,毕竟电视剧的需要量太大,但大部分还是不错的。我觉得应该提倡穿旗袍,女演员去国外拿奖都穿旗袍也说明我们的体型适合。你要是看见外国人穿旗袍,肯定会不习惯。”
周迅说:“旗袍是特别性感的服装之一,因为它让人有一种特别提起来的感觉,我很喜欢。”
穿旗袍是要有资格的,这种资格不是年轻貌美,而是成熟的女人味,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有收敛的外表与风流的内在,容貌上的垂老反而相得益彰。就这一点而言,旗袍这种服装是值得尊重的。
赵薇的旗袍装别有韵味
导演:王家卫最得张爱玲精髓
说到导演眼中的上海风情,又不得不再一次提到张爱玲,只有在张爱玲的笔下上海才发了酵,变成了酒,迷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许鞍华的《半生缘》这两部近年来观众最为熟悉的描写旧上海的影片都是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关锦鹏的片子里涌动着潜藏的肉欲,华丽的外表下人物都有着一颗被欲望焚炼得痛苦不堪的心。许鞍华则更关注张爱玲笔下的人情世故,走写实一路。最得张爱玲精髓的反而是一部不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花样年华》。归纳起来有三点:一、严重的恋物癖。旗袍、便当盒、雨后的街角无一不被蓄意夸张。二、对情境的过分关注。
男女间的一点小意外往往不是事件造成,而是特殊情境使然。三、极度关注人物的片刻体验。王家卫的影片一贯如此,从《阿飞正传》到《重庆森林》都能看出他和张爱玲眼光一致的地方,这种一致,恰恰暗合着人们对旧上海的理解:乱世、快乐而不自信,迷恋于无端、片刻的愉悦,在物质和肉欲的满足中享受最切实的人生,灵魂却总是漂流在别处……
张艺谋拍过上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过于幼稚和概念化;陈凯歌拍过上海:《风月》,过于虚拟和阴森。他们都无法在人最切实的欲念和情感层面上理解上海。
可是谁又敢说自己真正了解上海呢?哪怕是张爱玲,她只不过有幸生活在上海那个最华丽的时代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