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冲的成长应该以他被逐出师门为一个刻度。李亚鹏成长的第一个刻度是他离开新疆的父母,独自在内地上中学开始。那一年他14岁。第二个刻度是1993年,读完大三的暑假里,李亚鹏独自一个人操办了一场摇滚音乐会,在乌鲁木齐。从画海报,再复印五千份,到电台做宣传,联系场地、音响、道具,完全是一个人,只是到后期,来了一帮中学生帮他卖票。卖了20多万元门票。到北京第一次听地下摇滚,听的就是唐朝。唐朝的音乐是从新疆采风来的。在新疆男孩李亚鹏听起来亲切。最后去的是唐朝、女子眼镜蛇、王勇。
自认为“极其理智”比理工科还理工科的李亚鹏,却上了比文科还文科的中戏。因为陪女朋友应考,念了一首《满江红》,没考试就被招进去。四年一晃就过去了,“有点像学前班,或者是预热,就是稍稍长了些。”李亚鹏说几乎没得到什么,对演员的状态“极其排斥”。自认为演得不好,但编得好。编的两个小品被院长徐晓钟“极其赞扬”,并且被列为教学观摩作品。
演过几部电影和一堆广告后毕了业,头一年,想作戏,不是演戏,想得到导演那个位子,没作成,就不想在北京呆了。“极其不喜欢‘混’这个字眼儿和那种状态。”
李亚鹏在1995年很坚决地打起行李回老家。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了报考电影学院的导演系研究生。也有一点这种念头,但更多的是借口。还买了教科书摆出备考的架子。心理还是有压力。呆了三个月,滕文骥来电话,要他去拍《北京深秋的故事》。他问:定了吗?滕说:你回来看一下。他说:那我就不去了。滕说:那就定了定了。滕看过他和吴越演的电影《上海故事》。李亚鹏于是与吴越改到《北京深秋的故事》里重续前缘。
李亚鹏的成长期与碰到的角色差不多是同步的。他说自己的情感状态总是与角色的情感状态相仿佛。25岁的李亚鹏恰恰就似“深秋”的马建,同样的有热情的毛头小伙子;接下来,是1997年的《京港爱情线》,这一年,李亚鹏终于对演戏有些兴趣了;再接下来是《将爱情进行到底》。最后才碰上了《笑傲江湖》。“没有以往的成长和积累,也担当不了这部大制作。换了95年,这部大戏给了我,我也接不了。”
进入《笑》剧前,大家都说,李亚鹏就适合时装剧。化妆照出来后,大家都说,李亚鹏太适合演古装剧。黄健中对李亚鹏的评价是,你太敬业了。(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