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庭院里的女人》的首映式上,集编剧、制片人、主演三重职务于一身的罗燕在登上主席台的一刹那流下了幸福的泪水。那一刻,罗燕为这部影片付出的艰辛无须再用更多的语言表达。
如今已属成功人士的罗燕在少年时期并非一帆风顺。在她10岁和12岁时,因外公曾做过国民党时期中央银行副行长的原因而两次遭到抄家的恶运;16岁时,她以挡车女工的身份过早地进入了社会。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罗燕才总算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她因主演《女大学生宿舍》和《红衣少女》而被年轻人认同。1986年可能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罗燕揣着60美元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
可以说,刚到美国的罗燕并不熟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然而在她看完了这位先后在中国生活达37年之久的作家的代表作《大地》以及由此改编的影片后,罗燕惊奇了。她深深地为这位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轻松跨越东西方文化鸿沟的杰出女士的能力所折服。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罗燕开始了对中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正是有了与赛珍珠同样的文化知识和经历,罗燕选择了改编赛珍珠的畅销小说《群芳亭》为电影《庭院里的女人》。
开始的创作并不尽如人意。当1997年初罗燕在中美两地寻找能用英文写作而又谙熟中国三、四十年代风土人情的编剧时,她才发现这是一项多么艰难的工作。最后罗燕只得上街买了指导写剧本的书,亲自操刀上阵,边看边写。可能得缘于小说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罗燕十分熟悉的世界,从小由当过中央银行副行长的外公和一辈子只知道做太太的外婆带大,上海滩的西化和隔代中国南方上层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使罗燕的想象创造顷刻间如同展开了翅膀。
实施可行性策划报告是罗燕遇到的第二大难题。作为好莱坞制片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可行性策划报告,因为这是未来影片的蓝图,也是发行融资的唯一依据。显然,没有成功的好莱坞制片人愿为无名而不富有的罗燕当制片。不得已,罗燕又担起除了编剧以外的又一重任。在这个阶段,罗燕一边忙着重复审看堆成几尺高的由非母语书写的发行合同和贷款文件,一边又要指导律师谈判、修改剧本、和明星代理公司谈合同、找导演、与完成片保险公司谈判、组织摄制组、寻找拍摄景地等层出不穷的制片工作及文件大战。此外,罗燕更被剧中的女主人公吴太太所深深吸引,她又当起女一号。
好事多磨,接下来的诸多困难更让罗燕感到烦恼。由于男主角的戏份弱于女主角;制片人又在好莱坞闻所未闻,在中国拍摄的条件仍然使大多身价近千万美元的好莱坞明星望而却步。当两年的辛苦将化作泡影之时,明星威廉德福的欣然接片成了救命草;为适应国际大片的发行之需,英语对白成为此爱情片的必须。于是找流利用英语演戏的职业亚裔演员也成为过去中国影片制作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最后经香港、台湾、新加坡、洛杉矶、上海、北京、苏州等地的紧急选择,罗燕才在开拍前找齐了除男女主角以外的演员;拍摄期间正逢南方雨季,外景地周庄发大水,小船和汽车在大街上并行。紧急转点如军队打仗一般;在12月底返原苏州景地加拍夏戏。全剧组冒着零下6度严寒每天在室外工作14个小时以上,演员更是穿着丝绸旗袍,使劲控制着不在寒风中发抖……
制片、导演、演员、主创人员正是顶着以上种种困难,按时在两个月的拍摄期内创造出了这部中国产的好莱坞影片。
如今,主创人员并排站在了主席台前,面对着观众一双双对影片充满希望的目光,大家一片欢声笑语。此时的罗燕,泪流满面……本报记者郭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