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1963年生于天津,父亲为军人,四岁时举家进京,在北京丰台上小学至高中。1981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5年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精力旺盛,不安于现状,先客串中央电视台策划东方时空等节目,1996年以《实话实说》主持人崭露头角,大受欢迎,1998年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
1996年早春三月,一个叫做《实话实说》的栏目和一个叫做崔永元的年轻人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感。“实话实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所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关系众人之事,语言直率朴素,少有顾忌,有春风扑面之感;再看站在群众之中的主持人崔永元,高个儿却不显赫,严肃却又随和,正经而多幽默,那洁净而总显松垮的服装和关键时候狡黠而可爱的“坏笑”,一下子就拉近了同大众的距离,何况节目就是在百姓人群中问答和讨论呢!崔永元是怎样的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台上与台下的一致。[点评:一致是基本一致,大体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一个人,无论是帝王将相,寻常百姓,还是演员主持人,出门见人或上台面众总要打扮一番,打扮就是修改和掩饰自己。内外有别属正常。但相当多的人表里不一,两面角色,甚至面目全非,金玉包装,败絮其中。因此,大体一致就好,基本一致难得。崔永元就算基本一致,由此获得认同,有了人缘。]
性情中人与百姓意识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来自民间,来自百姓中间,这是他毫不掩饰并引以为荣的。
崔永元生于天津,长于北京丰台的军队大院。父亲作为军队干部,自小就要求孩子们做人“诚实为本”,就是有啥说啥,例如,成绩差点没有关系,但决不能撒谎,也不能骗别人,占人家的便宜。对别人好,善待他人,也是崔家一贯的家教熏陶和信条。[点评:善待他人不吃亏,赢得信誉是财富。现在有些家长总教孩子莫吃亏、要拔尖,并认为非此不能适应社会,非也!此有可能得计一时,但难以长久。]人各有性,崔永元的个性比较突出。他可以说是性情中人,比较随意,不计细小,有话直说。自己有什么意见,或与人有争议、矛盾,从来都是当面表达,“不在背后鼓捣,给人下套,穿小鞋,不搞那个。”对朋友也是“一面派”,例如,崔永元出名之后,朋友找其走关系、做节目者大有人在,崔都是实事求是,能做就做,不能则否,径直言之。某大报女记者古道热肠,在崔永元心目中算是老大姐,年前关注浙江定海保护古街道文物事,参与当地民告官活动,强烈要求崔永元的《实话实说》予以关注,几次找崔永元,力请崔“说一说”。崔的回答却是:此事既然走入法律程序,不便干预;况且,崔对文物古迹和环境保护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总是新旧更替,建筑亦然。像北京那样的四合院统统保护没有多少价值。客气地回绝了“老大姐”--“多年的朋友得罪了,”但崔永元说只能这样。[旁白:在环保这一点上,他和同行们没少争吵、打架。]崔永元的举止穿着打扮,完全透着平民化。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没有矫情和虚饰。例如穿衣,只求随意,尽管服装师在外,夫人在里,精心准备,无微不至,但对崔永元说来都是一种感觉或者是没有感觉。[点评:随意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协调、舒服。人与服装,谁主谁奴?人要是被什么样式的衣服局限,无异给衣服当衣架,那可是本末倒置、冤枉一辈子!]崔永元走在街上,总有人议论他的衣装,或者建议他西装革履。崔永元反问:“还要穿什么呀?穿西服,打领带,笔笔挺挺,拘拘束束,那多难受呀!我从来不打领带!”[旁白:领带这物件,系时费劲儿,戴上憋气儿。呼吸本来就不太顺畅,又来个作带自缚,自讨苦吃!领带的道理真不可解。据西方人士戏说,领带起源有二:一时老朽或幼儿不能自理者,吃饭时用作擦嘴布;二是打斗时双方各系一带,为的是互相揪住不放。演化发展,竟为时髦。我想,总有一天人们会抛弃领带之类。1997年西雅图世界首脑峰会,各国首脑不就便装出镜、大受好评吗?]
不拘程式 寻找位置
一个人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能者说来,必须有一双攫取的眼睛和不安分的心灵。
崔永元大学毕业分配到广播电台,那是有声无影的行当,只知其文,未见其人。一干就是十年,应当说,广播记者崔永元干得不错,跑了不少地方写了不少东西。崔永元有自己的追求--他追求平民化与人情味。例如,在山西某农村,崔永元调查新老支书之间的矛盾:老支书在极“左”年代自然做了一些整人的事,又不能醒悟。但是老支书去世后,年轻支书在村子地势最高的地方给他立了一块碑--让他时时看到村里的变化,“老支书有功劳。谁也不该忘记他。”年轻支书对崔永元说了一句话令他至今难忘:“他犯错误能赖他吗?[点评:豁达透彻,一语千金,别小看了农民,好多生动彻悟的语言出自他们之口。]这些,实实在在地帮助和丰富了崔永元。
尽管在电台适应环境,而且崔永元自认为文字水平出色,干得很棒,但干来干去并没有多大名堂。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也说,崔永元在广播电台“不怎么敬业”,因为经常往电视台跑,参与点策划什么的。[点评:人为什么不安其位,许多情况是没有发挥,寻找出路,寻找位置。]从人才成功的素质看,崔永元的思维比较敏锐、独特,长于策划;他的嗓音有点沙哑并自称“不够标准”,这于广播是短处,不可能成为名播音员;他不漂亮但有一张个性生动的脸,尤其是那狡黠的眯眯一笑,具有特质形象的引力,有可能在电视镜头前博得喝彩,这又是长处。[点评:权衡利弊,走为上策。]由于策划,由于电视台的同学好友,崔永元的脚跟渐渐转移到电视方面。他先在幕后忙碌,《东方时空》第100期的活动,崔永元的策划兼撰稿。《东方时空》路数熟了,《实话实说》雏型初现,从后台走向前台的条件已经成熟。此时,《东方时空》制片人时间提出了崔永元上台当主持人的问题。
记得第一次是讨论见义勇为的问题,时间给崔永元打电话邀他出山,因为是同学朋友,时间直奔主题,只讲了两句话:一,你可以来试试,主持这个谈话节目;二,你小子出名了,可别忘恩负义!崔永元没有谦让,因为时间已经看准了并信任他--这帮人曾里里外外到处找主持人,都不理想。[点评:踏破铁鞋无觅处,此事唯有崔永元。小崔早有准备,自然水到渠成。]除了自己人才流动之外,崔永元还充当过伯乐荐才的角色呢。例如大名鼎鼎的白岩松就是他向时间他们推荐的。那时,时间叫崔永元推荐一个搞策划的人,崔说“白岩松行”,就把白岩松从广播电台拉了去。认识了,相处了,沟通了。时间想叫白岩松从后台走向前台,当主持人。崔永元听了一愣,说:“这哪儿行啊,这形象观众能接受的了吗?”谁知,白岩松一炮打响,名声大噪。[点评:白岩松绷着面孔的庄重,崔永元眯着眼的坏笑,一庄一谐,特色互见。如果都是一种面孔,必然如天天吃鱼肉的酒宴,令人生厌。]时间和崔永元共同的理念是平民心态和标准,因为这是一个沟通平民百姓的节目。
起初,崔永元顾虑自己的形象远不是俊男靓女,但定位平民节目就来了底气。[点评:形象不等于魅力,就像悲剧往往比喜剧更有力量,丑角往往比正角更活跃,面目不俊的个性人物往往比奶油小生、脂粉佳人更有魅力。戏剧舞台如此,人生舞台何尝不是如此。登台不粉墨,实力在内存。]
废寝忘食 乐在苦中
细看崔永元那化妆难掩的黄脸儿,看看那魂不守舍的神态,看看那紧锣密鼓时间表,你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小崔是中央电视台最专注、最敬业的主持人。
2000年9月的一个周五,我们北京新闻界的几家朋友约定在京郊昌平聚会,由我召集,小崔是重点人物,一来是大家休闲一下,二来也有些事情要商量。
约定下午到齐,但由于崔策划节目,他和妻子女儿到来的时候,夜幕已经完全笼罩了山林中的酒店。
对于一个别有风韵的休闲之所,小崔夫人和女儿表现了极大兴趣。崔永元本人也放松下来。
二十几个男女小幼吃喝玩闹,而小崔则表示要早睡以养精蓄锐。但是,第二天早上呼喊大家吃饭的时候,发现小崔已无踪影,只有他的夫人和女孩在凉台上玩耍。我问其所以,答曰:说还要准备录播节目,又说这里太吵难以入睡,半夜1点钟喊起司机回城去了。
我们有点遗憾,他没有真正休闲,还给我们的休闲氛围增添一丝紧张空气;但我们又理解和佩服他--他对于自己事业的忘我投人,一丝不苟。用小崔的自白就是:“长期缺觉,脸色灰白,只好以化妆弥补。录像头一天睡不好,录像当天也睡不好,前一天夜里一般是脑子里一直打架:各种人物、各种议论和各种声音,都是自己编排设计;录完了,一时难以释怀,不管录的满意不满意,都是非常强的刺激。我试过,录像完后回忆内容,就是常说的‘过电影’,现场的内容全都记得,甚至每个人的每句话都清清楚楚。”[点评:全力注入,刻骨铭心,这是自我牺牲,蚀本生意,不可长久,久必自伤。敬业者切记:拿得起,放得下。跳得进,跳得出,这很难做到,但应努力去做!]小崔的《实话实说》所以成功,就其本人说来,有别于他人者三:一是位置清醒。策划时清醒,困难时清醒,打响了、出名了更清醒。小崔相当自信,自信中不忘清醒,他认为:成功80%是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集体的智慧,无此谈不到任何成就,“光环无论怎么耀眼,很大程度上是媒体这个光环,绝不是你个人孤军奋战的结果”,这种谦虚是实心实意的。
二是把握心理。高明的主持人与受众相通,应当是心理专家。例如,任何人面对电视镜头都难免紧张,我们还见过某省第一书记面对电视采访战战兢兢、语无伦次的窘态。作为主持人,需要在把握自我的同时驾驭和引导在坐的嘉宾和群众。小崔创造了一种开场前的交流,类似正式演出前的“加片儿”,用以调整心理,造成气氛。例如,一进现场,神聊开始。开场白例如,“大家来了以后,请遵守中央电视台的纪律,我们中央台有严格的纪律,这就是大家坐好以后交头接耳,随便聊天!声儿多大都行。可以议论自己的领导,说说自己的邻居,怀念一下初恋的朋友。”……每次都要“贫”上二十分钟,直到气氛和谐、大家进入角色为止。[点评:思绪飞扬,源于积累。举重若轻,功力不浅。每临大事有幽默。幽默是智者风采,强者心态。一个人整天绷着面孔,诚惶诚恐,难成大事。]三是即兴总结,每次节目,自然有策划和思路,但小崔的总结常常是计划之外,神来之笔。例如从《祖国花朵》电影说到“昔日童星”,最后总结时,小崔接着演三毛的那位王隆基的话茬儿说:“对儿童电影的支持,希望大家落实到行动中。最好儿童电影票每张三毛!”巧妙地同三毛连上,引发热烈笑声。[点评:现场发挥,脱口而出,大聪明,真功夫。这是《实话实说》最精彩、最动人之处,也是受欢迎的缘由!不少人肚里有货,一临场就傻,如高才生高考老发挥不出来那样。人的智慧、才干就是为了使用、发挥的。除了日常积累,还须心理锻炼。]
法庭诉讼 捍卫原则
人们没有想到,一向和和气气、笑脸相应的崔永元在世纪之末走上法庭,为自己的名誉权打起了官司。
事情的起因是:华麟公司推销自己的产品“美福乐”的时候,在广告上使用了崔永元在《实话实说》的镜头。崔永元事先一无所知,当有人告诉崔永元并且以此质问他为何用广告赚钱的时候,小崔才大吃一惊,感到事情的严重。
据我所知,肖像权一事给小崔心理上以极大的冲击,他曾经约新闻界的几位好友彻夜长谈,陈述利害,商讨对策--烟雾迷弥漫着小小的宾馆房间。我们在昌平那次聚会的饭桌上,小崔也没能忘怀他那官司,说着说着就忘记佳肴的美味。
有人要问:崔永元是否小题大作了呢?是否要通过官司进一步炒作自己呢?
有人说:被人侵权是好事。机会难得,高价索赔,私下了结,赚上一笔,岂不更好!非也!崔永元刚刚树立的是一个实话实说的风格,直率无隐、真诚无邪的公众形象。树立这一形象非止一日之功,其间多少心血和汗水。风格宝贵,形象无价。在商品广告中使用崔永元的形象,将《实话实说》和崔永元的形象商业化,是对崔永元及其节目的巨大冲击--冲击风格,冲击信誉,毁灭形象,这种冲击无疑是颠覆性和致命的。这就是崔永元耿耿于怀、必欲水落石出、洗刷清白诉诸公堂的原因,而不仅是肖像和一己名誉的问题。
其间,华麟公司曾经表示与崔永元私了撤诉,提出的赔偿数目是相当可观的。但小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对中间的协调人说:“我宁愿在法庭上拿回一块钱,也不会接收私了的xx万!私了的钱再多,买不来心里的平静和平衡。”他看中的不是金钱而是是非曲直,是公理、尊严和名誉。
两年诉讼,时时牵挂,小崔陷入两面作战(节目和官司)之中。终于,2001年2月20日,适逢小崔38岁生日的那天,北京市朝阳法院作出裁决:认定华麟公司公司侵权,判令该公司立即停止这种侵权行为,在中央电视台刊发道歉声明连续一周。赔偿精神损失费人民币十万元。
十万元的赔偿,同崔永元要求索赔的一百八十万元相距甚远,但崔永元毕竟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众说纷纭的官司。判决当日晚上,小崔和朋友们聚在一起。不善喝酒的他喝了许多酒,说:“我自己平生第一次喝了这么多酒。因为这场官司是我生命里程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崔家祖祖辈辈都没有跟人家打过官司,这是我们家族的第一个官司。虽然一路艰难,与期望相差甚远,但毕竟以胜诉告终。”[点评:酒后真言,不吐不快。亦属难得。注意,当今之世,已非酒后吐真言的时代,并非人人酒后吐露真言,有的人酒后装疯、撒野、撒谎,有的人以酒为戏,饭桌上的承诺,事后翻脸,是靠不住、不算数的。]关于获得赔偿的处理,小崔早就拟订一个“希望工程”计划--在贫穷的湖南某农村建一所小学。看来这点钱远远不够。这没有关系。小崔的办法是在写自己的书出来之后,用其所得一并去实现希望小学的希望,这希望是美好的、高尚的。
但是,据我所知,小崔的自传体著作尚需时日。他对我说过:时下流行的请人代笔的方式不足取,要写就自己动手,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写出“一个自己的我”。小崔曾经答应出版社三个月交稿,但一个月过去,这位名主持人、大记者才写了一千字!让想看崔永元作品的人望眼欲穿。自己动手又没时间--难煞好汉崔永元![点评:有一首叫做《我要去桂林》的通俗歌曲唱道:我要去桂林呀我要去桂林!我有时间的时候可是没有钱;当我有了钱我又没时间!名人写书也是如此,未成名人时有的是时间,但没的可写,写了没人要;成了名人后,大有的可写就是没时间。人类总是要处在各种有趣的矛盾之中!]世纪之交的冬春之交,崔永元行踪不定、东躲西藏,就是要寻求一个安定的角落完成他的著作,听说最近有了眉目,也是可喜可贺令人拭目以待的事。
经历成功和磨难之后,崔永元更老练成熟了。但成熟未必全是好事,成熟从来具有两面性。也许,人们更喜爱初出茅庐、带些稚气的崔永元。再说,老干一件事,当积累用得差不多的时候,也会有强弩之末的感觉。同任何著名角色一样,崔永元需要更新、出新或做较大改变。然而,他毕竟人到中年,对他的要求不能太苛,他毕竟给电视、给大众提供了光彩独具的东西![旁白:最近,一项权威调查显示,“节目主持人”已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单位近日进行的“六城市青年观众电视收视状况调查报告”表明,主持人以15.9%的意见列末位。一项对主持人“不受欢迎的理由”的调查,结果73%的人认为“主持风格做作”;43%的人认为“千篇一律,呆板”;87%的人认为“个人风度差,浅薄、卖弄,油嘴滑舌却说不到正地方”;49%的人认为“涵养差,一看就是背稿子”;48%的人认为“表现个人,与栏目游离太远”。《四川青年报》报道,不少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在观众看来,也只不过是一群自我感觉良好的丑小鸭。]目前,中国的主持人泛滥,“十个俊男靓女迎面来,其中八个做主持”,但他们中成熟有个人魅力的却是凤毛麟角。像崔永元那种亲切而具有幽默感的主持人还是“像大熊猫一样稀少”。由此看来,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整体状况依然堪忧。
清醒的崔永元感觉到危机了吗?
[总评:尽智尽力,风格独具。说评讽喻,拙朴风趣,家长里短,平中见奇。但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世间没有不了的戏剧。媒体做戏,非同游戏,如不改戏,恐怕没戏。]
摘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一书,作者李树喜,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该书由作
家出版社出版。作者信箱为wlsx.m@sohu.com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