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外国谚语,叫做:“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节省着用。”
观众喜欢《实话实说》,把定期收看当做一种精神集资;观众爱屋及乌,厚爱主持人崔永元,干脆称他为“实话实说”。
5年前,崔永元伴随《实话实说》一同炸响。他凭借机智幽默,“巧取豪夺”地让他的嘉宾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敞开心扉。然而,主持人有本事让观众说实话和主持人有本事跟观众说实话却是两回事。在心底无私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漫漫5年才催生崔永元见贤思齐的“进步意识”,近日,崔永元将恭奉自己的第一本新作,给关注他、关心他的观众朋友交来一份主持《实话实说》节目的资质“合格证”。
38年的日子,崔永元一步一步走过来,与同龄人酷似的经历,让读者在搜索他的“人生乐章”时找不到那种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片段,然而,透过那极其朴实的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从容道来的酸甜苦辣、生活细节,便油生一种亲切感,他像我们的同学、邻居和熟人,仿佛他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他的平凡、他的随意,让人自然而然地接纳他、亲近他,迫不及待地全方位地打量他,手不释卷读他———他说过谎、他挨过妈妈的打、他让老师刻意修理过、他做过买卖……他人生中的种种体验,信手写来,引人入胜;观众忍俊不禁,欲罢不能。
把读者的快乐
建筑在自己的“痛苦”之上
崔永元的故事可口可乐
问起崔永元写书的初衷,他坚持自己不在“名人出书”的行列。他谑称:名人的书出完了,该轮到我们老百姓了。
记者得知,当初,华艺出版社的金主编为了说服小崔动笔,曾三十番、五十次地动员他,而做人严谨认真的崔永元,始终把著书立说当成一种十分神圣的事情。他坦言:担心自己的书伤害读者,他怕自己的功力承担不起观众们的千斤期盼。
去年底,崔永元终于开始动笔了。他说,刚开始时,总找不到感觉,于是与矫情做斗争成为他的头等大事。能把钟阿城、刘震云的练达、文采默认在心中当红模子受用,是因为他平日里对他们的作品格外钟情、烂熟于胸。
将自己“禁闭”在北国的天寒地冻中,是把自己锁定案头的上策。当第一篇“挂一漏万说朋友”在沈阳诞出之后,他自信心附体。于是,“领导”篇、“睡不着”篇接踵而至。接下来,崔永元“交代”了曾把小狗养在单位里,与领导逗闷子的恶作剧;再往后,读者又获悉了崔永元为了白天电视台台长不经意的一句问询,半夜里辗转反侧,想睡无法入睡的煎熬。于是,眼看着小崔痛苦不堪地一只一只地数着羊———采取“人工催眠”方法,读者却开心得自愿放弃睡眠,津津有味地消遣起小崔的苦大“愁”深来……
自嘲而不自恋自省只为自勉
不把做名人当回事
却把做人很当回事
电视里,崔永元咄咄逼人地让别人掏心窝子,在自己的“实话集”里,却毫不掩饰他的所作所为。他戏称:38年长成一个萝卜,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
切肤之痛,名人尤难承受。小崔却“刀工”上乘。自嘲起自己来一点儿不客气,不小气。大男人的意气风发,横扫一切自恋、自赏,于是,大家看到一个与荧屏前的“遭”人瞩目,“挨”人仰视的大腕相去甚远的血肉之躯。他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他宽宥那个年代母亲打孩子的不得已;他……总之,台上台下,他怎么也找不到做名人的感觉———他“链接”的朋友都是读者不认识的一群普通人。字里行间却无不跳动着他一颗平常心。
再现历史真实
避免信息丢失
书品朴实如人品
著名作家刘震云欣赏崔永元这本书的独特结构。他说,虽然写的也是历历往事,但在往事之中,他又进行了独特的筛选,接着又在选择的部分找到了自己和世界的独特通道。
读者刚刚在看崔永元轻松随意地主持节目,马上,崔永元就从屏幕前脱身,瞬间回到他人生历程中的某一阶段,角色转换省时省力———不被结构所累,想链接到人生哪一程就直奔哪一程。方便惬意,惬意方便。
“大作”即将出版,目前,崔永元仍在担心自己的作品是否被读者接受。著名作家钟阿城看过样书后由衷惋惜:“小崔选错了行”。相信,这句话会伴随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变得著名起来。记者庆幸,多亏崔永元把这本书写出来了,避免了许多信息丢失,同时,也让今夏的读者多了一种自娱娱人的方式。
7月中旬,期待崔永元的新书面世,像期待他新一期节目来临。(本报记者 赵李红 刘平 摄)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