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近期,演员吴秀波接受杂志《风尚周报》的访问,谈及从艺多年来的坎坷历程,他淡定从容,并笑称自己只是个戏子。以下是他接受采访的全文:
从演员到歌手,从商人再到做回演员,兜兜转转捱了8年之后,一部《黎明之前》让42岁的吴秀波终于进入大众视线。“我的命运并不好。”吴秀波在采访中几次说起这句话。之前事业不顺利,还有人说是他的名字不太好,寓意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吴秀波歪歪头反问,“你觉得呢?”吴秀波,像选秀选手的名字,忽地一下子铺天盖地听到了,听起来又有少许草根味儿。一只手很潇洒地夹着烟,一只手弄着黑白相间的自然卷发,吴秀波眯着眼睛笑,“有点意思。”
“从生到死谁都逃不过”
我觉得,我其实已经特清楚地看到轮回了。什么是轮回?我爸妈生了我,我生了我儿子,我爸妈先走,我接着走,这还不是轮回吗?所以我相信我是个凡人,生活在一个自由、美满、幸福的社会和国度,我的信仰不过如此。
“不过如此”就是安度
《风尚周报》:作为电视剧明星,你现在接受采访的频率很高,会不会有时候面对记者的话题一点兴趣都没有?
吴秀波:当然会。我会挑选他字里行间里我感兴趣的某一个题目,然后自己跟自己聊。我觉得这是一种妥协,人家来采访我未必是出于内心的,只是他的一份工作。而我接受这个采访,也是出于工作。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工作,那么我不必为难他,也不必太为难自己。当冷场的时候,我自己先跟自己对话,然后再跟他对话。
《风尚周报》:所以我们在一些采访中看到吴秀波的讲话状态其实不是生活的?
吴秀波:对的。首先我每天都有不同的状态体现。其次我觉得媒体报道出的东西是带着他们的观点和视角,充其量是媒体眼中的吴秀波,所以跟我关系不大。很多时候你觉得吴秀波文艺也好,深刻也好,装逼也好,那都是你的观点。现实中的对话没有这么累,既然是朋友,家人或者是爱人,都是彼此了解的,谈话明显要容易要轻松。
《风尚周报》:或者你更喜欢像朋友一样随便聊聊的状态。
吴秀波:随意的状态下可能更真实。比如说我今天的一身牛仔,对一个中年男人来说,穿成这样是不太常见的。但坦白说,我穿成这样只是因为觉得舒服。我经常想穿一套衣服,在远行千里之后还能穿,这样的衣服除了牛仔还能有什么?至于酷不酷,帅不帅,那不是我首先要考虑的,衣服的综合性能更重要。比如可能某牌子的衣服特有型,但是特贴身,我也不会穿,我会觉得这不舒服。
《风尚周报》:在43岁穿成这样,你不怕被人认为是个愤青或者摇滚中年?
吴秀波:是不是愤青,其实不在于你穿什么。比如我穿着西装去吃饭,然后我偶尔说句什么话,边上聊天的人会说,哎,你还是个愤青吧。到这个年纪了,我不需要穿什么来标榜自己。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改变不了,隐藏不住的。
《风尚周报》:很多媒体说吴秀波是时尚型男,连法国的巴黎春天都请你去剪彩了。
吴秀波:我从来都不是,哪怕1980年代我年轻的时候,也不是赶时髦的那种。喇叭裤和蛤蟆镜我也有,但绝对不是第一拨。那个时候我觉得能爬山或者游泳比能穿什么更重要更奢侈。巴黎春天找我剪彩我也很奇怪,之前有巩俐去过,范冰冰去过,巩俐不用说是法国人眼里的东方女神,范冰冰也是时尚界的当红炸子鸡。我想他们找我的理由不是因为我时尚,只是比较自我,显得特别。如果你去剧组看到我,半个月一个月都是那件破军大衣,就懂了。时尚离吴秀波不算近!
《风尚周报》:1980年代你的青春期,虽然不赶时髦,但一定属于能折腾的那一群吧?
吴秀波:绝对属于。我当演员其实不太久,大学毕业后,最开始是在铁路文工团,每个月领70块钱的工资。上世纪80年代,“下海”是件很流行也很需要勇气的事情,我后来就当了个体的歌手。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做歌手,倒不是因为不能赚钱或者是行业状况发生改变,而是我突然对自己当歌手的天分产生了怀疑和绝望。后来因为生活所迫也开过餐馆,也开过服装店。但是要么是不赚钱,要么是感觉没有意思,所以还是放弃了。
《风尚周报》:当时生意怎么样?
吴秀波:我从福建石狮倒腾服装,然后再卖,不怎么赚钱。也总共开过6到7个餐厅,最多的时候同时有3家。我开的餐厅有中餐,也有西餐。看上去餐馆那么多,但实际状态并不好,有一个月就赚了四千块钱,连房租都不够,开支太大了。直到现在,我只要往哪个餐馆一坐,简单地看看客流,我就知道这家餐馆一天的资金流水有多少。开餐馆很不容易,很累。我觉得,一个人只要能把餐馆开好,做什么事都能成功。在我回来当演员之前,三十三四岁的时候,一贫如洗,然后去当了刘蓓的助理。可出去谈事大多都是她冲在前头,我顶多是个拎包主力。捣鼓了两年,她才意识到我真的穷途末路了,就催我说赶紧减肥,去拍戏。
《风尚周报》:在42岁走红跟在24岁走红肯定不一样。作为大器晚成的例子,你有没有想过以后怎么走?
吴秀波:大器晚成这话不好,晚成和大器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坦白说我所经历的与我所表演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现在我每年12个月可能有10个月在拍戏,因为在做我喜欢的事情,所以对现状还挺满意。至于以后,我不去想,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我有个朋友,他比我聪明,比我成功,比我英俊,可是他上个月死了。我怎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要死呢,或许3天后,3个月后,3年后。我计划再多有什么意义,先把眼前的每分钟过好吧。
《风尚周报》:说到死亡,你恐惧吗?
吴秀波:不会,从生到死是从来都逃不过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是长是短,结局都一样。所以不必恐惧,也没理由悲观,看开就好,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
“在儿子的身上看到自己”
最初回到演员行业,我并没有去想自己的前景如何,能不能红。我想做的只是有两点:有戏演,有钱拿。2002年对我来说很重要,这一年,我34岁,结婚了,儿子出生了。从此,我不敢心生厌倦,不敢做事不靠谱,因为我得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我愿意一天工作24小时,一天干别人两天的活儿。
《风尚周报》:现在观众能看到吴秀波,很大程度上得感谢儿子给你的坚持。
吴秀波:可以这么说,从他们出生时我的恐惧到承担到现在的喜悦,这些都是让我坚持下来的力量。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在我卖服装或者开餐馆的时候有了孩子,我也一定能把那些事情做好。或许现在坐在你面前的不是演员吴秀波,而是商人吴秀波。很多时候你失败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没有去坚持。
《风尚周报》:儿子的出生给了你如此之大的影响?
吴秀波:我没有去评估这影响多大,但他们的到来绝对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也不是说没有其他事情可以与之相比,只是我们现在恰好谈到了孩子,仅此而已。我两个儿子一个4岁,一个8岁。看到他们的时候,我能看到自己。看着自己的生命在另外一个个体上延续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他们身上有最美好的东西,那种简单、直接、单纯、勇敢,这些在我身上已经消失了很久的东西,在他们的影响下渐渐回来了。他们就是我的老师,对私心、对怨恨的忘却。这种豁达是一种境界,他们让我从儿子变成父亲,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蜕变。
《风尚周报》:除了儿子,在你的亲情体系之中,还受到谁的影响比较大?
吴秀波:我父亲。他曾长期在国外工作,常年不能回家,见到他的机会不多。他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很少说话,我们父子之间也很少交流。但我们感情很深,他对孩子的关爱埋藏得很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2007年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和父亲间说的话太少了,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我有责任去提问,人生的许多问题是需要提问的。这是我和父亲间的一个遗憾,所以我会更多地跟自己的孩子去交流。
《风尚周报》:你的意思是,其实你不是特别懂你父亲?
吴秀波:父亲在世且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读不明白他,甚至觉得他跟我没多大关系。但是当我有了儿子以后,父亲去世的时候,我第一件事儿是带着儿子去我父亲的葬礼。我儿子问我干吗,我说带你去我爸爸的葬礼。我儿子说那你有一天也会死吗?我说对,大家都有这一天。当我变成一个父亲,我才开始懂我的父亲。
《风尚周报》:最近工作档期非常紧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吗?
吴秀波:我的戏已排到了明年,一年中大概只有一个月时间见到儿子。可是见到他们的那种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他们现在很喜欢玩一个叫《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我会陪着他们一起玩。你会发现大儿子跟小儿子排列植物的顺序完全不同,他们看到爸爸的植物被吃掉,大儿子会着急地咬嘴,而小儿子则捂着眼睛不忍心看。我觉得他们的这种喜悦最简单最彻底,陪他们玩游戏就是跟他们交流的方式。
《风尚周报》:可是很多东西不表达出来,他们可能会搞不明白,怕不怕你们的关系变成你和你父亲的关系那样隔阂?
吴秀波:会有误解是肯定的。不管我用什么方式去表达,他们年轻,总有不理解的地方。那些所有美好的东西,理解、爱、呵护或者不舍其实都源自于欲望。我不能把我的欲望强加在他们身上,而让他们变得不自由。比如你问我,对他们有什么期望,将来做什么。我只能说,希望儿子长大后做善良、真诚、勇敢的男人。而从事什么工作,喜欢男人还是女人,我控制不了,也不该去控制。父亲只是那个给了你生命的人,而不是有权力去计划你一生的人。
“我是个戏子,仅此而已”
放弃唱歌可能是因为我唱得不够好,而且对于我来说,歌的听众只有一个人,就是我自己,我满足我自己非常容易。但是演戏不一样,戏这个东西,一个人不成戏,一个角也不成戏。戏必须是台上台下,两种人交织在一起才有戏。我觉得我更适合做一个戏子。
《风尚周报》:最近媒体给了你很多称号,比如“师奶杀手”,你如何定义自己呢?
吴秀波:我是一个戏子,靠演戏养家糊口而已。我把从表现到表达转化成感受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变得舒适而不疲倦了。我觉得这也是除了责任感外,我唯一能在这个行业干得长久的可能性。当然红了之后收入会增加,选择也会变多。
《风尚周报》:《黎明之前》走红后,你都多了什么选择?
吴秀波:前段时间拍了电影《四大名捕》,我演了一个反派。选择固然多了,但是我接的戏其实更谨慎了。因为我觉得,整个电视剧行业的节奏在加快,质量上却失去了保证。对我来说,能做到的就是挑好的剧本,宁缺毋滥。我近期忙着写剧本,尝试当编剧。这个剧本我断断续续写了3年了,是一部年代剧,争取在年底完成,明年投拍。
《风尚周报》:有了别的工作方向,你还会将“戏子”工作进行到底吗?
吴秀波:不出意外的话,我会的。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什么,我会努力地坚持下去。其实我觉得,演戏会让人更单纯。
《风尚周报》:为什么这么说?
吴秀波:演戏就是要解放天性。当你在戏中不断解放天性的时候,留下的就是最纯真的东西了,这是一个戏子的福分。
《风尚周报》:为什么用“戏子”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听起来特别旧社会。
吴秀波:戏子就是戏的儿子。我不觉得戏子有什么贬义,戏剧和语言和文字一样,都是记录历史的一种形式。我就是个靠演戏吃饭赚钱的戏子,戏剧的儿子。演戏从某种意义上只能演一半,另一半是给观众去发挥。所以那些看低戏子的人,是不是也在看低自己呢。
《风尚周报》:说起这个你突然有点激动了。
吴秀波:对于我来说,对谈的对象永远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老人,一种是孩子。刚才你问得特别深刻的时候,我会在你身上看到一个老人,我尊重你。现在你提出这种问题,我就看到一个孩子,我有责任教你学是非,我就是这么想。
《风尚周报》:如此感性的心态,很容易和身边的人交朋友吧?
吴秀波:我觉得交友特别有意思,跟恋爱中的一见钟情一模一样。比如你突然看到一哥们,未曾说话先有了共鸣;而与此同时,那哥们竟然和你有一样的感受,这一定就是遇到朋友了。这种朋友是一种天性和人性之间的共性,抹煞不掉。我觉得人和人之间,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一见钟情,男人和男人之间也一定有。
(责编: sam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