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的电影市场除了张艺谋的《英雄》,无疑就是《哈里-波特与密室》了。真没想到,见到哈里-波特的饰演者———丹尼尔-拉德克里夫,也是在上市中心的一个密室里。
那天,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非常低调地把丹尼尔请到了上海,笔者有幸负责组织沪上极少数媒体对丹尼尔进行专访,地点被秘而不宣地安排在上海博物馆的地下书房,经数道房门和静静的走廊才能到达的书房,真可谓是一间“密室”。
见到丹尼尔的第一感觉就是“日长夜大”四个字,他在众人(父母、制片人、发行人及保镖等)的簇拥下,身穿蓝灰色粗灯芯绒长西服和黑色长裤,灰色高领内衣裹着白皙的脖子,金褐色的头发下露出一双湛蓝色的明眸,一看就是个风度翩翩的小帅哥。
丹尼尔快步走向专门为他准备的长皮沙发,顺手就拿起一瓶矿泉水,边拧盖子边对着摄像机镜头吐出刚学到的两句上海话“侬好”、“谢谢侬”,一下子就缩短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看得出,丹尼尔因哈里-波特而“久经沙场”,接受媒体采访已经非常“老练”。他语言流畅、语速较快,不时借助手势向记者表述自己的想法。丹尼尔告诉我,走在当地的街上每个人都认识他,许多地方贴着他的电影海报,此外他并没有什么其它变化。个子已经长高,喉音也在变的丹尼尔已经决定接拍第三部《哈里-波特》,他说自己与影片中的哈里-波特一起成长,不知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与哈里-波特一样非常重视友谊,他觉得对朋友,对家庭都要有情意。
丹尼尔在接受专访时,他父母都静悄悄地安坐在墙角,微笑着,想必他们心中的甜蜜是无人知晓的。戴着金丝边眼镜,满头灰发的父亲是文化作品版权经纪人;穿着暗红色长裙,不善言辞的母亲是犹太人,从事为影视作品寻觅演员的工作(俗名“星探”)。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儿子丹尼尔,却走进了制片人大卫-黑曼的视野,击败了上万名踌躇满志的对手,赢得了这个命中注定的角色,成为全球最为炙手可热的童星。
13岁的丹尼尔有着极其活跃的思维,在北京的游览中,不断听到“孔夫子”三个字,他就大胆地问随行的“中国通”艾小姐“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是什么”,艾小姐尽自己所知的向丹尼尔作了介绍,还当即在故宫买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论语》送给他,丹尼尔听得津津有味,看着“人之初,性本善”也入了迷。
13岁的丹尼尔还真有点大人味,他喜欢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影片,如《十二个升起的男人》等。除了表演,他对制片和导演都有兴趣,看来丹尼尔不会昙花一现,他的前程是星光灿烂。但是,丹尼尔毕竟只是个13岁的孩子,童心童趣时刻在他身上闪现。就在宣布专访结束的一瞬间,他马上如释重负地奔向制片人大卫,以击掌相庆,随即又从口袋里拿出口香糖放进嘴里嚼。有人打趣地问他:“假如你真有魔法,最想做什么事?”丹尼尔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自由飞翔,飞到任何地方去做任何事。”在北京飞来上海的航班上,服务员给他倒了一杯咖啡,却只给了他半块方糖,他疑惑了一下后,马上把身边制片人的整块方糖放进自己的咖啡中,而将自己的半块放入了制片人的杯中,调皮中尽显儿童本色。在上海,丹尼尔好奇地参观了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玉雕和明清家具,但他对在普陀区玩卡丁车感到最为过瘾,就像哈里-波特骑着魔法扫把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一样,在平坦而多弯的车道上奔驰是何等的刺激,据说丹尼尔是卡丁车“老手”,已好久没有如此尽情地玩耍了。
丹尼尔来沪之前在日本经历了一场“梦游”:在到达东京成田机场的前一夜,就有不少女孩为一睹小哈里的尊容而把睡袋搬到了候机大厅;丹尼尔走出候机楼时,百名警察竟挡不住800多个日本女孩自然形成的追星潮,女影迷百感交集边哭边叫,弄得丹尼尔处处被围,几乎寸步难行;在东京和京都的游览参观活动,也因多次被过分热情的女影迷“围攻”而不得不半途而废。相反,丹尼尔在北京可以从容地游故宫登长城,在上海可以驾驶卡丁车游玩,进金贸大厦午餐,他见到的是一双双热情的眼睛和一张张微笑的脸,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这一点丹尼尔也是身临其境了。吴鹤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