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法国罗伯-格里耶去世 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15:04  新闻晨报

  1922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的罗伯-格里耶,1953年发表成名作《橡皮》,1955年因发表《窥视者》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之后,他在巴黎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同时从事写作及摄制电影。他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由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奈摄制成电影,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从1960年代起,罗伯-格里耶创作并导演《欧洲快车》、《撒谎的人》、《欲念浮动》、《使人疯狂的噪音》等。他在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路易·德吕克电影奖。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多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罗伯-格里耶的作品,其作品对中国先锋作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先锋作家们的“养料”。

  1980年代走红中国

  成名于1950年代的法国“新小说”派有四大干将: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罗特、克洛德·西蒙、米歇尔·布托尔。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贝克特、杜拉斯等人。这些作家分别创作出一大批跟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写实小说风格迥异的小说,其创新的文学实验,被人们泛称为“新小说”。

  1980年代初,我国翻译研究界对法国“新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翻译介绍。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最早在1979年出版,可以说是法国“新小说”在中国最早的出版物。1984年罗伯-格里耶来中国访问,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blog)做讲座。罗伯-格里耶的《橡皮》,西蒙的《佛兰德公路》是我国创作界、评论界后来每每谈到“新小说”时必定要引述到的两部作品。蓦然接触到那些“崭新理论”的中国读者和作家纷纷有“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的小说也触动了不少中国作家的写作灵感,对中国许多年轻作家产生影响,先锋作家余华(blog)也是其中之一。

  1980年代中后期,多家出版社陆续翻译出版了“新小说”派四大干将的小说,尤其是罗伯-格里耶的作品,几乎是有一部就译介一部,有些译本还不止一种,以至于连作者本人都大为惊讶自己在中国的名气竟会那么大,居然赢得了跟巴尔扎克差不多的声誉。

  陈村:他就是先锋们的范本

  作家陈村认为,罗伯-格里耶是现代派的精神导师,也是中国先锋作家心目中神圣的大师。他给予很多中国先锋作家以养料,因为他就是一个放在大家面前的范本,初读他的作品,给人以惊艳之感。据陈村回忆,他当初写作小说《象》,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突然发现可以用罗伯-格里耶《橡皮》中的手法,把前面的东西擦掉。罗伯-格里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有技巧观念,也有精神层面。没有人可以把小说写的像他这样恍惚,他为小说拓展了另一种时空。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喜欢他,因为他不是中国人喜欢的讲故事的作家,他只是给一小部分人写作。

  孙甘露(blog):他的小说最难模仿

  先锋作家孙甘露说,罗伯-格里耶、杜拉斯等一批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曾在1980年代对中国文学界、评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不能说,他们的出现直接催生了中国的先锋文学。国内后来也有不少作家模仿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但他的小说其实是很难模仿的,得其精髓者几乎没有。

  孙甘露认为,一个时代对西方文学的接受,其实与这个国家的社会进程有关系,不是一个孤立的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的一个关系。法国新小说在中国的走红,与中国当时的国情有关。法国午夜出版社后来也出版了新一代“新小说”派的作品,但接受和喜欢这类作品的受众并不很多,其影响远不如当年的“新小说”派,比起1980年代明显降温了。徐颖/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