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纽约》杂志创始人克雷-费尔克去世 享年82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15:43 新浪娱乐
克雷-费尔克1976年在《村声》工作室 克雷-费尔克(站在桌上者)1977年在《纽约》杂志工作室内 新浪娱乐讯 美国当地时间星期二,杂志界巨亨,传奇人物,著名杂志《纽约》(New York Magazine)的开创者之一克雷-费尔克(Clay Felker)在其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据他的妻子,著名作家加尔-希伊(Gail Sheehy)称,克雷属于自然死亡。他在晚年一直受到喉癌的折磨。 克雷先生担任过多家杂志的编辑,除了《纽约》,还有如《君子》(Esquire)、《村声》(The Village Voice)、《广告周刊》(Adweek)等等。他甚至还创立了一份与《纽约》相对应的《新西部》(New West)杂志。但是真正让他的名字永远铭刻于美国新闻界的,是他最著名的杂志——《纽约》。 1963年,克雷先生成为了当时《纽约先驱论坛报》周日版的编辑。1968年,该报宣布破产停发,克雷-费尔克便与平面设计师米尔顿-格拉瑟(Milton Glaser)一起,将该报的周日版改造成了独立的杂志,这就是《纽约》。 创立《纽约》的目的是为了与当时已经对出版业形成威胁的电视行业进行竞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克雷想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点子,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新闻格式,即将一篇长的叙述性的文章与一篇短的、带有诙谐调侃意味的文章合并起来,以吸引读者兴趣。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新新闻运动的兴起,克雷-费尔克成为了该运动的拥护者。他的杂志也开始引入一种曼哈顿式的精英口吻,同时,杂志中文章的标题和配图都变得十分大胆。 《纽约》独特的风格很快便受到了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人们的青睐,也深深的影响了许多同时期以及后来的杂志编辑。无数的城市主题杂志开始仿效《纽约》,一时间,新杂志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美国涌现了出来。 在所有他参与编辑的杂志中,不管是《纽约》还是其他杂志,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克雷先生独特的风格。他的杂志站在市民的角度上来审视社会形势,用怀疑的眼光来关注政府以及权势。同时,他也不忘将视线投向商业和文化领域。 汤姆-沃夫(Tom Wolfe)、吉米-布雷斯林(Jimmy Breslin)、格洛里娅-斯坦奈姆(Gloria Steinem)等一帮大牌作家,让克雷-费尔克的《纽约》在全美范围内享誉盛名。而除了这些人,吸引众多读者的还有被克雷自己称作“秘密武器”的服务报道,即为读者发布有关吃、住、行、娱乐的最新消息。 1977年,克雷-费尔克在与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遗憾的失去了《纽约》杂志。但是他已经深深影响了这份杂志,在随后的《纽约》中,依然能看到克雷所独创的资讯图表,即将咨询和插图整合起来,便于读者理解,除此之外,在语言风格甚至版面布局中,都能清晰的分辨出克雷的影子。 “如果没有克雷-费尔克,美国的新闻业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发达。”现任《纽约》杂志主编亚当-莫斯(Adam Moss)昨天发表声明称。 常为克雷-费尔克供稿的作家,还有肯-欧列塔(Ken Auletta)、朱丽-波姆哥德(Julie Baumgold)、斯蒂芬-比尔(Steven Brill)、伊丽莎白-克劳(Elizabeth Crow)、盖尔-格林(Gael Greene)、尼古拉斯-皮莱基(Nicholas Pileggi)理查德-里弗斯(Richard Reeves)、迪克-斯卡普(Dick Schaap)以及约翰-西蒙(John Simon)等。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克雷是全美国最好的杂志编辑,尽管同时也有人透露,有时候他有一点独裁,甚至有点以斥责作者为乐的感觉。曾任《小姐》杂志(Mademoiselle)主编,于2005年去世的伊丽莎白-克劳1975年曾写道:“他的声音,他的性格,还有他对于事业疯狂的执着,让人觉得有些恐怖。但正是这些,让与克雷-费尔克合作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无论到哪,克雷那嘹亮的声音总是在你的眼前、耳中和脑中萦绕不去。” 1925年10月2日,克雷-费尔克出生于密苏里州的韦伯斯特格罗夫斯(Webster Groves)。他的父亲是一位体育新闻编辑,而他的母亲曾担任《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Dispatch)的编辑,可以说,他从出生开始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杜克大学之后,克雷-费尔克曾服过三年兵役,1951年回到学校,顺利毕业。在杜克大学期间,他担任了学校校报的编辑。毕业之后,他为《生活》杂志进行了六年的体育新闻报道工作。随后,他曾成为《君子》杂志的编辑之一,但在他的对手哈罗德-海耶斯(Harold Hayes)掌管杂志之后宣布退出。1963年,他加入了《纽约先驱论坛报》,随后创立了《纽约》。 《纽约》创立伊始,关于该杂志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论。“虽然有时评论家会觉得《纽约》过于世故圆滑,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本杂志能给读者带来刺激——不仅仅是对于在曼哈顿地区的人,对于全国所有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来说都是如此。”《新闻周刊》1970年如是评论道。而负面评价当然也是存在的。布雷斯林先生于1971年退出该杂志之后,评论这本杂志“华而不实”,他认为该刊的观点过于浅薄。 而随着《纽约》成为新新闻运动的领头羊,争议再一次涌现。该杂志的支持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来说,这种新闻方式更真实的再现了新闻事件。他们觉得传统的报道方式报道的只不过是群众的说法,而新新闻反映的是人们真实、设身处地的想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批评者。他们认为新新闻为了群众需要而改变事实,从而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是“无意义的”。 外界的评价并不是压力的唯一来源,让克雷头疼的还有经济问题。《纽约》发行的第一年,发行量为五万份,亏损一百七十万美金。1969年秋,克雷将杂志20%的股份以每股10美金的价钱卖出,随后的一年,杂志的销量猛增到二十四万份,终于实现了收支平衡。 尝到甜头的克雷开始了进一步的扩张。1974年,他收购了《村声》。1976年,他面向加州市场创立了与《纽约》类似的《新西部》杂志。同年,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提出了购买《纽约》的要求。克雷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失去了这份自己一手创立的杂志。 晚年的克雷深受喉癌困扰,说话不便,但他坚持担任多家杂志的顾问。1994年,他受聘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讲师,随后,伯克利分校建立了克雷-费尔克杂志中心。 克雷一生先后有三任妻子。第一位是他的杜克大学的校友莱斯利-阿德瑞琪(Leslie Aldridge)。这段婚姻没有维持太长时间。而他与第二任太太,女演员帕梅拉-蒂芬(Pamela Tiffin)的感情最终也以离婚结束。1984年,他娶了加尔-希伊,这段婚姻陪伴克雷走完了他剩下的人生。CD/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