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大观》作为彼时央视的王牌娱乐节目,也是唯一在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综艺节目,使“新面孔”倪萍正式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倪萍,1959年2月出生于山东青岛市。主持人、演员、作家。1990年正式入职中央电视台,成为《综艺大观》主持人,并先后主持了13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多次获得星光奖最佳主持人奖、主持人金话筒奖。
如今,只要你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各式各样、垂直细分的综艺节目、真人秀。可这在三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个年代,电视媒体空前匮乏,每到周末老百姓最盼着的就是能看一期《综艺大观》。作为彼时央视的王牌娱乐节目,《综艺大观》是最早也是唯一在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综艺节目,而来自山东的“新面孔”倪萍,以质朴的形象,富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通过一个个小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那个电视黄金年代、人们心中烙印最深的女主持人。
“就是不知道怎么,一夜之间就被这么多人认识了,这就是电视的影响力。”
这个曾经以为自己会为话剧事业奋斗终生的演员,只用了短短一个月,就站上了喜庆热闹的春晚舞台,并一连主持了13届央视春晚。
倪萍说正是因为改革的开放,让文艺作品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创作上的无拘无束也影响到了她的主持风格。放眼当下的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她说,观众喜欢的一定就是最好的。
一次家乡台的主持,为她敲开央视大门
1990年11月6日,在前门大街边上的一个简陋的平房里,倪萍签完名字,窗口里的民警操着最正宗的北京腔对她说:“成了,我告儿您,您现在就算北京人了啊。”
在那个年月,办户口调动是件难事,往北京调动户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了。但倪萍的户口却办得奇快,从启动山东户口到落户北京,只用了一个星期。
踏出派出所的大门,初为北京人的倪萍觉得走起路来脚步都变轻盈了。
那天,倪萍从天安门一直走回公主坟,一路上,她好几次把手伸进口袋,去摸那张证明她北京身份的小纸片,生怕弄丢。第二天一早,她来到中央电视台报到,经历了一个上午的等待,拿到了号码为2449号的出入证。
倪萍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主持人、一名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曾经,她把这个职业看得很简单,“就是报报幕、背几句台词,因为我崇尚我所从事的话剧事业,我曾决心献身于它。”
时间倒退至1987年年初,倪萍回青岛过年,那时她已经主演过电影《女兵》《山菊花》《祁连山的回声》等多部作品,在那个中国一年仅能制作完成几十部电影的年代,倪萍在山东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于是,她被请到了青岛电视台的春晚剧组,一起被邀请的还有唐国强、宋佳,此外,青岛电视台专门从央视请来了女导演刘瑞琴做指导。第一眼见倪萍,刘瑞琴就很喜欢,便选中她做了那一年青岛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
那次录制,虽然台本边拍边改,却给了倪萍很多创作空间,“青岛是我的故乡,我对那里的人和生活太熟悉了,所以主持起来得心应手。”第一次做主持没掉链子,也给刘瑞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次年夏天,倪萍接到刘瑞琴的邀请,到北京录制专题系列片《人与人》。1990年她正式入职中央电视台。
接手《综艺大观》那一天,度日如年
入职后的倪萍接到领导分配,让她接手主持《综艺大观》,可节目组的导演们想不明白,这档节目的势头如此之好,领导为何会派一个新手来?
彼时,《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在收视率上并驾齐驱,《正大综艺》的主持人杨澜在当时刚刚发展起来的主持队伍里独具一格,而山东来的倪萍无人知晓,到底有什么能跟杨澜比的呢?也因此,当时中央电视台里流传着关于倪萍的谣言,说她是空降的领导家属,令她遭受了不少白眼和冷落。
但无论当时《综艺大观》的编导如何反抗,领导还是决定起用倪萍,因为距离最新一期现场直播只有17天了。1991年1月5日,是倪萍第一次主持《综艺大观》的日子,“在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我会刻骨铭心地记得这个日子。”也是这一天,让她感受到了什么叫度日如年。
那天清晨5点,倪萍就醒了,她翻身看到同屋的白莉导演还在睡着,又使劲闭上了眼睛。但心里再也静不下来了,因为再过15个小时就要直播了。“当导演把镜头切向我时,会不会忘词?服装,观众喜欢吗?发型怎么样?”越想越怕,倪萍不知道念叨了什么,把白莉给吵醒了:“倪萍,天还没亮,你再睡会儿,要不到了晚上没精神。”早上8点多,她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果然最了解女儿,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遇事沉不住气。”
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6点,倪萍化好妆,一个人在演播大厅里面走来走去,翻了几十遍的台本还紧紧捏在手里,生怕忘了词。有那么一刻,挫败的预感已经很强了,直到导演和观众介绍说,这是倪萍第一次主持这个节目。灯光闪烁之下,她感受到了观众“同情弱者”的善良。三个多月后,倪萍获得了空缺了四年的星光奖最佳主持人的荣誉。
直播练就临场发挥,主持春晚成功救场
《综艺大观》不但是中国最早的综艺节目之一,更是当年央视唯一在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综艺节目。倪萍说,时至今日很多人见到她的第一句还会问,“当年的《综艺大观》到底是不是直播的?”“也许是我们现场直播的节目太有边有角,太没有漏洞了。”
都说,直播是最考验主持人临场反应能力的,“起初上电视,因为根本不懂什么是现场直播,所以也不知道紧张。后来熟悉了,有一段时间总是莫名地害怕。”
回首那些直播的日子,纵然有时会因为即兴发挥留下遗憾。但也正是通过现场直播,让倪萍积累了经验。1991年,那是倪萍第一次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晚会中许多国际友邻、海外华人发来恭贺电报,交到主持人手上时,基本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就要上场。接近零点时,倪萍刚下去又被导演推上了台:“快,这是四封电报,马上宣读,时间占满1分20秒。”倪萍拿过电报,走上舞台,当读完第三封电报时,才发现少了一封,“我用余光看见导演在台下拿着电报向我示意,但是此时此刻,我既不能下去去拿,导演也没胆量给我送上来。”
而且,倪萍在念读前特别强调是四封电报,也就是两秒钟的时间,她作出一个决定,合起手中的电报,说:“今天晚上,打到直播现场的电报不计其数,特别是海外华人,他们都想在这个阖家团聚的夜晚为祖国亲人送上他们的祝福,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宣读了。海外侨胞们,你们的问候,祖国人民都接收了,也请允许我代表祖国人民,向远离亲人的海外侨胞祝福,祝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万事如意。”走下舞台,倪萍看了一眼墙上的倒计时钟,一秒不差。
自此,倪萍成了春晚的台柱子,先后主持了13届。
喜欢看真人秀,自认拼不过年轻主持人
一直以温柔朴实的形象、娓娓道来的主持风格赢得全国观众喜爱的倪萍,私下其实是个爱玩、爱时髦的老太太,“我就是老时髦,iPhone X这种我买的最早了。”而她最爱做的事就是捉弄赵忠祥和王刚。“以前,我一看见王刚老师在那儿正儿八经地拆读者来信,就跑到电视台东门冒充影迷给他打电话,说我是大连来的还带着虾,然后上楼就看见王刚老师往东门去了。”除非是工作太忙了,否则倪萍的恶作剧就一直不会停,“后来我稍微老实点了,但是也总把暖水瓶里灌上凉水。”倪萍知道郎昆(曾担任《综艺大观》导演及制片人)爱干净,每次开门都要用纸巾擦一下,有次看见他快来了,倪萍直接弄了把黄土抹门上了,“那个门,那天郎昆得擦了一上午。”捉弄赵忠祥的时候就更多了,“赵老师经常把西装上衣一脱站起来就走,我捡起来就给我们收垃圾或者送盒饭的工作人员,说这没人穿了,你拿回家穿吧。赵老师再回来死活都找不着。”
2018年盛夏的某个午后,两个“老玩伴”倪萍和赵忠祥再一次相聚在了北京电视台,他们刚刚参加了一个访谈节目的录制,节目的主题正是回顾改革的开放之后,春晚的变化和发展。倪萍的工作人员说她已经很久没有录过这样的节目了,也是为了能跟赵忠祥见一见。
相比而言,倪萍更喜欢参加“有趣”的综艺节目,比如她之前去过的《天天向上》,就觉得很有意思。聊起现在流行的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倪萍觉得都很好,“观众喜欢的就是最好的。”问她,如果有机会可以主持一档如今的综艺节目,有没有信心,“我跟他们比不了了”,倪萍说,现在厉害的年轻主持人太多了。
倒带40年
新京报: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你意识到改革的开放真的影响到自己和家庭的生活?
倪萍:变化太大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吃穿供应都需要粮票、布票。开放后,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繁荣了,吃的好了,穿的好了,这都是改革的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变化。比如说,你学习成绩好的话就可以去读大学,这些都是变化。
新京报:改革的开放之后,哪部文艺作品对你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和影响?
倪萍:这个还挺多的,比如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渴望》。那个时候文艺作品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在创作上也开始无拘无束了。
新京报:当时最想去哪里看看?第一次出国又是去的哪里?
倪萍:哪都想去,好在我从1988年到了中央台(1990年入职),就有机会到处去了,所以我几乎全国都跑遍了吧。当时我最想去西藏,在多年之后实现的。是坐飞机去的拉萨,跟着心连心艺术团。第一次出国是去的美国,1991年,也是工作去的。
新京报:对于当时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听到最鼓舞的话是什么?
倪萍:就是所有人都认识你,我们台的门卫,武警见了我老远就敬礼,他们的家属跟我合影。去公主坟买东西,所有的服务员也都认识我,就是不知道怎么一夜之间就被这么多人认识了,这就是电视的影响力,所以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新京报:在你所在的领域,你认为哪一位是真正开创了先河和风格的人?
倪萍:赵忠祥老师,1959年我刚出生,他已经做新闻主播了。我就只做过综艺节目,但这些年他做过新闻、做过社会节目,做过综艺节目,没有开这个先河的。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郭延冰)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