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荧屏最打眼的电视剧大概算是由王志文扮毒枭、蒋雯丽扮缉毒女警官的电视剧《黑冰》。虽然在北京播出未及一周,但《黑冰》的收视率已达13.56%,这个收视结果比起同档其他电视剧的收视率已经高出两三倍。有数字显示,《黑冰》在京城播出前已经狂扫了许多地区的收视排行榜。在天津,《黑冰》首播遭遇了《大宅门》、《铁齿铜牙纪晓岚》,但一周后《黑冰》就稳坐了收视冠军位子,在南京,第二个播映此剧的城市,创下最高达18.9%的收视率;在上海,《黑冰》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前几位排名内。
《黑冰》之所以能引起轰动效应,究其根由主要是它把反派毒枭作为主要角色在影视作品中刻画,王志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披着美丽华裳的“毒君子”。像所有成功的电视剧一样,《黑冰》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主创:《黑冰》突破了反角的模式,刻画了微妙的人性
-主演王志文:“尽管郭小鹏是个毒枭,但他不是那种五大三粗、五毒俱全的歹徒;相反有令人羡慕的学历和地位。对这样的人物,我不会先入为主地按照坏人的模式来演,而是要刻画出他自己的行为逻辑与人生目标。”
“我想,饰演郭小鹏对我的演艺生涯也许有更大的意义。因为这个人物不是人们惯常见到的那种反面人物,而是有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和跨国贸易公司总裁的显赫身份。刻画好这样一个角色对我来说颇具挑战性。”
-编剧张成功:“我并不想简单地叙述侦破的过程,以及技术、技巧性的东西,我力求改变以前同类题材影视剧以事带人的毛病,而是以人带事,无论是警察还是罪犯,都首先是个人。我侧重于犯罪心理的挖掘,着重写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写人性的微妙之处。”
-观众:《黑冰》标志着反角的塑造进入了另一个模式
-影视评论家张卫:突出反角是最近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新招数,王志文扮演的毒枭除去贩毒之外几乎就是个孝顺、有爱心的“君子”,观众的感情倒不知如何分配了,但对郭小鹏刻意地“美化”容易使普通人对罪犯产生同情,这种苗头值得关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雨青:我没集集都看,只看了一少部分。我个人认为让反面人物做男主角,挺有意思的,有创新性。如今城市题材电视剧大多在一个框子里,《黑冰》突破了这个框子,挺舒服的。
-观众孔岩:我觉得《黑冰》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太假。比如有一集,警察打入敌人内部卧底,也没什么来历,就挺容易地取得信任了,故事线索交待得不清楚。总之,不贴近老百姓,那冰毒就那么好制作?娱乐消遣还可以,看完就忘了,一笑了之。
-观众王苹:从《红色康乃馨》到《黑冰》,剧中的坏人越来越难分辨了,他们不再是无恶不作而是“只作一恶”,其他方面都很出色,反面人物的塑造是不是又进入了另一个模式?
-观众王富盛:《黑冰》里把王志文演的大毒枭描写得太智慧了。另外,看惯了王志文演别的戏,突然看他演这么一个大坏蛋,不适应。我觉得不怎么样。
-《检察日报》记者:“反派”人物塑造越来越鲜活,是对原有模式的突破,有突破就有纷争,所以对“反派”塑造该有个“度”的把握,展示坏人内心活动的过程既要有他作为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一面,也要有他蜕变、堕落的原因,不能把坏人一味地“粉饰”。
-警察:《黑冰》没能反映缉毒工作的真实情况
出乎意料的是,真正的缉毒警察普遍认为《黑冰》这一类的反毒电视剧,没能反映他们工作的真实情况。
据几位干警讲,缉毒案件是介于政治案件和刑事案件之间的,不完全等同于刑事案件。而目前的反毒影视剧,把缉毒案件当成了刑事案件来拍,真实性大打折扣。由于这类案件的特殊性质,缉毒采用了许多与刑事案件不一样的侦察手段。但目前的这些剧集没有对此作适度的表现,只是浮于表面。
当然,缉毒警察们对这类片子也不只是一味否定,他们认为,片商肯花钱投拍这样的反毒剧集,而且如此受观众的支持,表明他们对禁毒这项全民工作的关注,作品也反映了禁毒工作的辛苦和危险,反映了他们工作的严峻形势和新动态,即贩毒的高智商化和组织的日趋严密。电视剧应该有艺术夸张,可以把他们生活中最精彩、最具可看性的部分整合起来,吸引观众;同时警察也有自己的个人生活,也有无奈而无法解决的问题。
他们希望,今后的这类影视作品,不要再只浮于表面,不要那么容易就破一个案子,不要再玩那么多浪漫,玩那么多刺激。恐怕应该更多地按缉毒工作的特点反映缉毒工作。本报记者罗劲松 姜薇/实习记者曾岁春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