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播了差不多一个月,围绕该剧闹出的一系列风波也让周梅森尝到了心力交瘁的滋味。日前,应邀到大连图书博览会上签名售书的周梅森告诉笔者,这一段时间里,从导演胡玫将原小说《中国制造》改为《忠诚》的“自揭片名”,到“戏说风”对作品的伤害,直至改编者对原小说是“现代官场现形记”的指责,让他几乎每天都在愤怒与无奈中度过。
原作不好会被看中?
周梅森说,从1998年《中国制造》在《收获》杂志上首次发表至今,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人民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并被列为建国50周年10部献礼作品之一,这些荣誉的取得本身就是对作品的肯定。而这部作品能被拍成电视剧,首先也是打动了编导,现在又是指责原小说立意、结构有漏洞,又声称原作品容易被人误解为一部“现代官场现形记”,在新时代显得高度不足等等“硬伤”,这不是明显在抽自己的脸吗?
20多万册印数证明读者认同
周梅森认为,改革开放20年所表现出的辉煌,给作家提供了写出优秀改革作品的可能,这是《中国制造》能取得成功的大背景。
周梅森介绍,他的另一部小说《人间正道》出版后,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不少人对号入座,对他进行指责和攻击。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并不是泄私愤的东西,在《中国制造》这部作品中,更流露了他的这种观点:改革进行到今天,真正反对改革的人微乎其微。基本上是“好人”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我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大家一起进行思考,怎样把改革进一步搞好。”
周梅森透露,在写作《中国制造》时,他甚至做好了“犯错误”的准备,但令他欣慰的是,迄今为止,20多万册的印数已经证明了读者对这本书的认同。在这些大前提下,有人仍然对原著进行指责,就让他感到不可理解了。
很多影视编导看低了观众
采访中,笔者发现不少读者都是在看了《忠诚》后才买小说去看的,他们告诉周梅森,没看小说的时候觉得电视剧好,而看了小说后,又觉得电视剧差了。
笔者顺着读者的话题问周梅森,作家应该如何处理好原作和改编的关系呢?周梅森说,影视剧永远是一个遗憾的艺术,但能够避免遗憾的东西大家还是应该努力去避免。
周梅森认为,很多影视编导太看重他们自己的感受,他们居高临下把观众看得很低能,认为太多的思想观众不会明白,只喜欢闹哄哄的东西。“我却不能不重视读者的感受,我可以得罪一个部门,一个导演,甚至一个权威,但唯一不能得罪的是读者,他们才是我的衣食父母。”
新闻背景从《中国制造》到《忠诚》的风风雨雨
2001年7月31日:《扬子晚报》刊出《周梅森说:〈忠诚〉可以拍得更好》的文章,文中引述周梅森的话说,“由于导演不顾生活的真实,在某些情节胡编乱造,损害了这部剧的质量”。2001年8月3日:《北京青年报》刊发题为《周梅森对〈忠诚〉说NO》的长篇访谈。周梅森认为,改编自其小说《中国制造》的《忠诚》一剧,是影视剧界特殊的“中国制造”。周并特别提到,电视剧名为《忠诚》对原著作者构成侵权。2001年8月4日:《北京青年报》紧接着发表《忠诚》一剧导演胡玫对周梅森说法的回应,胡玫认为,电视剧名为《忠诚》比《中国制造》更准确;《忠诚》正面塑造改革人物;电视剧改编是二度创作,是不同于文学原作的一种独立的作品。
2001年8月15日:本报刊发《忠诚》拍摄剧本编剧瞿新华对周说的回应。瞿新华认为,小说立意、结构均有漏洞;周梅森自己改编该剧数易其稿没有通过;电视剧《忠诚》前6集改动最大,但绝没有戏说。(本报大连专稿郝岩)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