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与《对话》主持人沈冰对话--不去尝试就没机会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9月18日09:56 新闻晨报

  关注沈冰不仅仅是因为2000年她在央视“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上的脱颖而出,更想知道的是,她在《对话》里同那么多业界精英打交道时的从容从何而来。何况,这个大学毕业刚刚两年的女孩还曾经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有过一段不短的记者经历。要是没有回国,她现在已经是当地电视台的新闻主播了。

  跨出一步就会改变人生

  记者:听说你是苏州人,高中毕业进了浙江大学,怎么会去新加坡《联合早报》的?

  沈冰:高中毕业保送进了浙大,同年被派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修读财经课程。中学的时候受了语文老师的影响,很喜欢记者“无冕之王”的说法,所以在南洋理工上学的时候就利用每个假期到《联合早报》实习,毕业后就留在那里工作了。

  记者:听说你要是不离开《联合早报》,现在已经是当地电视台的新闻主播了。是什么促使你放弃新加坡的一切到央视参赛的?

  沈冰:在新加坡当记者比较轻松,一般上午会很空,我多半是花两个小时看书,然后去健身。我9岁就开始打篮球了,在南洋理工念书3年拿了3个校冠军,也参加过俱乐部赛,上班以后也坚持锻炼,不过只能是一个人去打球然后围着球场跑上10几圈。

  因为打球我受过很多伤,不过那种团队拼搏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喜欢现在的工作也许就是因为这点。打篮球对我启发很多,我总觉得人要马虎一点,别太爱护自己了。有时候需要麻木一点,不要对病啊痛的太敏感,这种努力会让自己更坚强。

  “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的消息是有一天在网上看到的,于是转发给在国内的朋友。国内的朋友支持我去参赛,报名后很快就接到了笔试通知,于是就回国参加初赛,后来进了前50名,开始有《东方时空》等栏目来找我们。决定回国发展就是在那个时候,感觉是“唤醒心中的一个梦”。

  我觉得年轻人要敢于去尝试,不要想想就算了。一件事情的背后往往会遇到很多新的机遇,而这些机会不尝试是不会遇到的。我要是不去报名参加1997年的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联合早报》就不会给我上电视的机会;当初要是没有报名参加荣事达主持人大赛,就不会走进《对话》。你所跨出的一步,往往会给你下一步的人生带来很大的改变。

  学会给嘉宾“设套”

  记者:很多人看了你的节目觉得你有种与年龄不太相符的从容,是不是同你的异国经历有关?

  沈冰:我从小就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成熟,比较认真、严肃,这一点用在现在的节目里很讨巧,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出国更多的是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离开家的感觉,更懂得珍惜亲情。

  记者:《联合早报》的工作对你主持《对话》有什么影响?

  沈冰:在《联合早报》当记者与中学时代的预想差别不大。走进《对话》后感觉文字记者和电视记者完全不同,前者比较讲究个人的风格和判断,后者则更直接地面对事实。作为主持人,还得懂怎么给嘉宾“设套”。

  不过有些东西是相通的,比如都要具备自己的判断能力,虽然一开始觉得这和我“诚信”的做人原则有出入,但作为记者一定要去核对事实,不能别人说什么都信,刚在早报实习的时候我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还有就是开拓精神,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我就喜欢自己准备问题找准机会提问,做了《对话》主持人也一样,每期节目从请业内人士座谈、出题开始我就全程参与,节目所有的文案,包括现场的问题、怎么开场、结尾,我都自己写,身边的资料袋不到节目完成是不离身的(她指了指身边一个印有“央视《对话》”字样的纸袋),这里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临时有什么点子也会赶快加进去。

  场上也有发急的时候

  记者:在《对话》一年,难免会出洋相吧?

  沈冰:有时候准备的问题拿到场上嘉宾和观众都不感兴趣。个别嘉宾场下发挥得很好,可到了场上有些话就不愿意说了。有时候观众把准备好的问题忘了。每期节目都这样,总会在局部的什么地方出问题。我是一个沉着的人,在《对话》反而不够沉着,有时候在场上还是会急,对突发情况的临场反应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印象最深的是事先准备的信息有误,到了场上被嘉宾指出来了。感觉越是成就高的人为人就越谦逊,他们替我解了不少围。我现在已经知道怎么给嘉宾“设套”了,提问的胆子也练出了不少。

  每月瘦2斤

  记者:很多人在主持人大赛时就发现了你那种与众不同的从容,除了外形、知识准备和出色的英语表达,你觉得还有别的原因吗?

  沈冰:我是临场型的选手,虽然台下也会紧张,可是到了台上知道没有退路了,反倒轻松了。就像我在复赛结束时说的———“人要坦然面对自己,希望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沈冰。”很多人会说到“包装”,我觉得最开始的状态往往最真实,我比较崇尚自然、大气。

  记者:《对话》是一档与业界精英谈话的节目,你这么年轻,不会没压力吧?

  沈冰:《对话》是一个突出嘉宾的节目,请的人都是在业内或是整个社会有相当知名度的。相对来说,主持人更应该说是团队的一份子,比如导演的案头工作会做到81条那么细致,制片人、主编、助编和主持人全得环环相扣、默契配合。

  到《对话》节目组前3个月,每过一个月我就瘦1公斤。每次节目的文案最多可以改8稿,比如金庸那期。平时改四五稿是很普通的。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很努力地假想准备的这些问题在现场的效果,总担心话题会不会太偏。

  做节目的频率一般是一个月两次,但最密的时候会两天连录两期。平均起来每做一次节目要花上10多天,采访、查资料、提问都是自己解决,但团队的力量不可忽视:做节目前会请一二个智囊级人物参与讨论,也会先采访嘉宾、和观众聊问题。制片人总是跟我们主持说要做到“世事洞察,人情练达”。这个做多了就有感觉了,能洞察到一些嘉宾的想法、从“蛛丝马迹”判断谁想说话了。当然一开始做不到,制片人给了我很多指导:她一般会在事后帮我总结,现场有什么问题她也会给我提示。

  有机会也穿穿裙子

  记者:你学的是财经,对你的主持有影响吗?

  沈冰:会有,比如有时候问题过于专业,太窄,制片人会在一旁提醒。也有的时候正因为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没法同意嘉宾的观点,可是主持人的职责是把大家的交流整合在一起,所以即使不同意也只能跟大家一块儿鼓掌。

  我们不想把节目做得太小众化,所以也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不放弃高品位的定位,话题的选择比较专注于专业,但我们会注意不谈技术,而把目光放在一些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像企业管理、新经济这些前沿的、有代表性的话题。

  比如谈软件,我们会注意尽量不用那些过于生僻的专用名词。谈CDMA,我们也会比较注重市场这块,避免过多涉及技术的内容。

  现在主要是新闻事件跟有知名度的人物的组合。让人物谈事件,而事件要跟着新闻走。我们一直说《对话》永远“不变”的是“改变”。

  记者:谈谈观众对你的评价?

  沈冰:《对话》的观众很“内行”。节目在新浪网上有专门网页,几乎每次节目完了我都会到上面去看看。很多人会告诉我在哪里有思想包袱,哪里知识背景准备得有问题。

  本来以为节目注重的是内涵,主持人的服装、化妆不重要,现在才知道连发型观众也会提意见的。我现在开始注意造型了,有机会也会穿穿裙子,以前老有观众说我太简朴了。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