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在看了26集的《康熙王朝》后,我就有一种采访陈道明的冲动,因为同斯琴高娃、李楠相比,他的表演太“异类”了,“异类”的以至于批评他和赞扬他的人形成两个立场鲜明的阵营,批评的人说他演得不像皇帝,而赞扬的则说:“他的王威演到了骨子里。”
然而我的采访犹豫了很久,坦率地说,我对他有种莫名的畏惧,甚至到我拨打他的电 话号码前一刻我还努力作了一番深呼吸。这是我采访中从没有经历过的情况。电话拨通了,他正在《英雄》现场拍戏,忙得不亦乐乎,自然,我的第一次电话采访宣告流产。所幸我还有点“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第二次、第三次……电话后,我终于与他聊起了“康熙”。值得一提的是,我的采访也依据他的态度分为好几个阶段,初时少许的“抵触抗拒”,深入后的合作和“反击”、最后的流畅和意犹未尽。
记:有位朋友对我说,他觉得您最好的戏是《围城》,因为您是绍兴上虞人?他觉得烟雨朦朦的江南才是您的舞台,然而对于康熙这位北方皇帝,您的表演显得书卷气太浓,霸气不足。您觉得呢?
陈:首先纠正一下,我祖籍是绍兴上虞,但家在北京,已经两辈了。再说,是哪里的人就不能再演其他地方的戏了吗?
记:演这部戏前,您心中的康熙是什么样的?
陈:就是我演的这样。我觉得说“康熙应该是什么什么样”是没有道理的,每个人心目中有一个康熙,每个人有一个衡量康熙的标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别人。我们看到的只是画中人,现代人并不了解那个时代、那些人物的真实相貌。皇上是没有标准的,我也不希望自己是标准,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只是把我对康熙的理解表现出来,演出我心中的康熙。必定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这正体现了文艺作品的争论性。不过,请切记,争论的时候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标准。合作——我不敢看《康熙王朝》
记:我觉得青年康熙和中年康熙转换的时候太生硬了,您怎么看?
陈:这是一个问题。我没有办法。毕竟是两个年龄段,两个演员。说实在的,开始时稍年轻(没有胡子)的那一段我不想接,后来是硬着头皮上阵。我已经是个47岁的人了,要去装小、装嫩,肯定别扭,没有办法,我只能按照我的方式演了,宁可大家说我演得不像,也不愿意说我演得恶心。
记:有观众反映《康熙王朝》是后期配音的,效果不太好,您自己后来看过《康熙王朝》吗?觉得怎样?
陈:我当时因为赶着去拍《长征》,声音是后来单录的,配音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康熙王朝》我偶尔看过几眼。不敢看!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表演有问题,有的地方可以演得更好,有的地方失误了……我想这就是影视作品的魅力,有遗憾有失误却永远不能修改,迫使你每次只能做得更好。我可以说的是,拍摄中我很投入,也对得起我自己。
记:导演陈家林觉得您长得很像康熙,而在电视剧《长征》中,你扮演蒋介石,也有观众说您很像蒋介石,您怎么看这两个“很像”呢?
陈:因为这两部戏是前后连着拍的,演的又都是伟人,两部戏可能会有一些影子,这说明我炉火还不够纯青,在同一时段演两个伟人还是不能把握到最好。“反击”——我压根就没想把康熙演成英雄
陈:你问了我怎么多问题,我也要做一回记者,问你一个问题,你对我演的康熙是什么印象?
记:我觉得,您的康熙那种举重若轻、以笑代怒的状态给我的感觉很好,一些细节上表演印象也很深刻。但是,我也觉得您这个皇帝的霸气还是不够。
陈:为什么皇帝会有霸气?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会去卖弄自己的学问的。我想像中的皇帝也是这样,为什么要把威风、霸气摆出来呢,不怒自威才是真有权威。“有形就会有边”,我努力追求的是一种大而无形的表演状态。甚至我刻意不用形式上的怒去体现这位皇帝的霸气,他的霸气应该是周围的人烘托出来的,应该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这就是我眼中的康熙。在接这部戏时,我就有这个想法:首先我要演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与此同时他还有另一重身份——一个皇帝。这个皇帝不是从小就会勾心斗角、玩弄权术,他是从不懂开始,历经坎坷,日积月累积下经验,一件事一件事的成长成熟,直到完全掌控天下。后期他甚至很无情,为了实现大天下,牺牲了小我,这是他的弱点。我压根就没想把他演成英雄,他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流畅——不要把戏当成研究来看
记:《康熙王朝》里的历史很多并不是正史,戏说的地方很多,有人甚至觉得这会误导成年观众,您怎么看呢?
陈:历史剧的参照物是历史,但它本身终究不是历史,不是历史纪录片,它由大段的历史史实架构起主线,但那些枝干必然少不了故事性的演绎。一个戏毕竟是一个戏,不要把它当作研究来看。真要说起来,有谁知道那个时候皇帝每天都说了些什么,都做了些什么,那些研究历史的人就清楚吗?如果看电视都拿着一本历史书在旁边核对情节,那以后历史剧就没人再敢拍了。我们这部剧肯定会有一些失误错漏,一些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一些杜撰出来的人物情节,我们也想拍得更好,如果拍的时候知道有问题我们肯定会改,但现在拍出来了,我已经说过了,影视剧有它的遗憾所在——它无法再修改了,也希望观众能高抬贵手,能用平和的眼光去看这部电视剧,我们最想传递给观众的是思想,历史故事只是道具。如果吹毛求疵的话,那我看,现在我们拍出来的所有历史剧都有问题。
记:现在《康熙王朝》在全国都取得惊人的高收视率。我看一条新闻说,在台湾,它已经超过了《大宅门》,成为内地电视剧的收视“冠军”。是不是很高兴?
陈:我觉得收视率不能完全说明这部戏的水平所在。当然,有好收视率,我很高兴,高兴之余,也觉得担忧,看的人越多,提出的问题也会更多。是好事,对我们也是一个压力。意未尽——我对康熙有种男人式的崇拜
记:演过了康熙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后,现在是不是对康熙有别样的感受?
陈:说实在的,演完这部戏后,我对康熙有种男人式的崇拜。这个男人很了不起!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每个皇帝都坐在龙椅上,每个皇帝都穿着龙袍,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是他们的言行举止,还是他们的思想。我在演这部戏之前,曾经特意查过一些历史资料,我想知道康熙是不是就是平时电视上常出现的一些皇帝,会不会经常霸气十足,会不会总是高高在上、俯视他的臣民。其实康熙首先也是一个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笨拙的地方、也有像常人一样的人性化的缺点。我就是要演得含蓄而中肯一些,先把他演成一个出色的男人,再是一个平易的、不怒而威的伟大的皇帝。
记:现在对自己表演是不是有一个比较综合的看法?
陈:我的创作初衷就是不要带着概念去演这个角色,现在我觉得这条路没有错。可能小的表演方式上会有一些差异,但人物总体把握没有问题。现在才播到30多集吧,想说一句,爱看的不爱看的观众,都忍着点,继续看下去,下面还有好戏——尾声——
采访完之后,我又碰到了一个很让我忐忑不安的事:陈道明让我在发稿前,把成稿给他先“预览”,他是一个对文字要求很严格的人。我也有一个毛病,每次写完稿我都不敢面对自己的文字。挣扎了两天,终于还是写了,终于还是传给他看了,可能是看在我还年轻的份儿上,他比较宽容,修改了几个转述他言语中不准确的地方,并提议我加一个“跋”,因为前面有“序”。于是文章有了这个尾声。
这个尾声他来不及看,但他让我一定要加上一句“希望这部戏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要成为流言恶意传播背后的种子”。信报记者任嫣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