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当年我可以用它来只拍一部电影,现在我必须拍完一部40集的电视连续剧,”这是两天前周晓文给记者算的一笔账。《天龙八部》跟所有演职人员签约的时候就把关机的时间定在了2003年1月31日(农历大年三十),对于这个充分尊重中国人传统习惯的约定,身为总导演的周晓文不好说什么,他只能担心:为了抢时间,拍摄一天都不能推迟,很多天气原因只能被“忽略”,下着雨也拍,光线不理想也拍;两个文戏、两个武戏组一起拍,4个执行导演不是4胞胎,拍摄效果难免会有差异。
周晓文说自己也知道如果“超时”,剧组的麻烦就大了,光是几个主要演员的“违约金”就得在拍摄成本上加上好重重一笔。“天龙”3000多万元的投资在国产剧里应该已经算是“大制作”了,但依旧没办法让这个总导演走出“低成本的藩篱”,他说这是目前国产剧普遍问题,恐怕只有像张艺谋拍《英雄》那样的“高成本”才有可能做到“不计成本”。
所以,已经放下电影拍了好几年电视剧的他说,拍完“天龙”短期内不会再拍电视剧了,他告诉记者“粗糙是目前国产电视剧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不可能抛开成本去把剧本里的每一句话都磨透了,要磨的话光剧本就得磨上四、五年。他认为精品不是出不了,如果真有人能做到一年磨10集,这个毛病肯定可以改掉,但现在有谁会这么做?谁肯这么做?
周晓文说拍一部戏第一重要的是娱乐,第二重要的是人文价值,它也很重要,但它被排在观赏性之后,因为首先你得让人爱看。
拍“天龙”虽然遭遇藩篱,周晓文毕竟还有不小的空间,能够把他的“天龙”拍成一枝杏:希望它外表好看、新鲜,看到让人牙根发酸,想吃;二是让人一吃觉得真不错,略带酸味,好吃,没什么烂虫子;最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是它的杏仁,但杏核很硬,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肯费这个工夫把杏核敲碎了去尝那个杏仁。
说白了就是一句大俗话“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
“天龙”后期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特别是电脑特技动作的合成,比如要做很多无形的东西,像六脉神剑,是一种有穿透力的气流,要做得特别像很难,又比如降龙十八掌,要做出巨大的气流,这种效果最终能有多好,还取决于现场拍摄的效果。还有就是有很多拍好的东西他还没看到过,比如吊钢丝的场景、一些蓝幕镜头的拍摄,这些特殊镜头最终与电脑合成的效果如何,现在也很难预测。
周晓文觉得武侠剧拍到现在的份上,因为前人把所有的招数、漂亮的场景都想到了。从这个角度看,要想再提高一分都很难,但并不是说没有余地。从理论上说,技术方面上升的空间永远存在。但从艺术价值考虑,如果技术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表现武侠的精髓,那么在艺术上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也仍然存在。
此外,既然那么多人还在拍,还有武侠剧还有市场,还没有100%陷入绝境。
周晓文觉得自己拍武侠片的冲动来自自己在一些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千篇一律的侠的面孔,好像只要会点武功,又能在传统道德眼里属于英雄式的人物就是侠。他觉得自己拍“天龙”就是想改变人们的这种观点,把“侠”和“英雄”区分开了:侠就是能把人类的某一种精神发挥到极至的人,也许你可以说现实中不可能有这种人,而周晓文觉得这才是武侠片真正的看点所在,而不是去塑造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晨报记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