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事中医的朋友告诉我,蚯蚓入药叫地龙,是最佳的药引子,若病患在腑脏深处,以地龙为药引子,就可将药性带入病深之处,这药引子的道理就是蚯蚓一生一世都在地下穿洞,用的就是它的那种穿透能力。还有经络不通疼痛的病,用藤类药物最为有效,原由也是因为藤类植物长的就像人体的经络……这样的例子在中医中药里还可以举出许多,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天地间万物,他(它)的世世代代生存的方式就是他(它)的本质,正如蚯蚓、藤类植物,就是把它磨成粉,煎成汤,它的基因,它的元素还要体现出它的本质。进而想到,
人与大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人的生命体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人体的种种生理现象从理论到实践都应当能与大自然找到对应的关系。人思的各种病大自然都应当有对位的医治药物,而中医、中药的存在的根据和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所以我对中医、中药一直怀着崇拜和敬畏,深深感到其深奥莫测远不是今天人类能够全部理解的。
我和几位合作者就是怀着这样心情来创作《神医喜来乐》的,写了民间中医瞧病的奇招怪法儿,又想借用中医、中药这个载体,来写清末民初社会底层百姓在皇权、强势重压下,猥琐与倔犟相混,蛮愚与狡黠交织,于苦难中寻欢乐的生存状态,进而想引发读者对近代中国人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性格的思考。
我是天津长大的,亲戚中有几位在天津行医搞药的人家,听他们讲过许多民国年间中医如何混在江湖的故事。那时候干中医干久了的,有些人就琢磨出发财的道道,给穷苦人家瞧病,反正没钱可赚,索性就行善积德,几副药下肚,麻麻利利的瞧好了病。遇上富家人来瞧病,就得卖着关子,拿捏着下药,决不把病一下子治好,得让病主儿慢慢的恢复,瞧病一瞧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把人家的银子掏得差不多了,再给他除根儿。乱世里中医瞧病也有风险,
也有把身家性命搭上去的可能,于是老道的中医遇上有权有势的瞧病,就格外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除了琢磨病,还必须琢磨瞧病的人,免得一味药下得不对,一句话不合口味,惹祸上身,甚至掉了脑袋。民国军阀混战时,就有一位中医拉去给军阀瞧病,正赶上那主儿刚刚打败了仗,心里别扭,听那位中医念药方,念出一味药叫秫米,听见这个与输字同音的秫字,军阀老爷大怒,结果那位郎中就把命丢了。某军阀姨太太闹病说是活不了几天,连着找了几位中医瞧病,都说只是上火,吃上几味小药即可痊愈,那几位中医先生都被—一撵了出去。最后找来的一位中医先生就格外精明,他除了问病,还打探姨太太的一切,得知军阀老爷带着新娶的太太去了前线打仗,而这位失宠的姨太太闹病就是争宠的手段,她就指望着把病“闹”大了,好把军阀老爷闹回家来。这位中医先生就迎合姨太大的心意,故作惊讶的说,您这得的可是大毛病,不吃些好药命就保不住了,于是就开了人参、鹿茸等贵重药品,又嘱咐将药都焙焦了再吃下去。(其实,那些药焙焦了药性就全没了,吃到肚子里就像吃了炭灰一般,对人无碍。)在前线的军阀老爷看到了药方,果然以为姨太太得了大病,匆匆赶回家来。姨太太大喜,重重赏了那位精明的中医先生……就也正是在搜集这部作品有关的创作素材过程中我才搞明白,行医不只是望、闻、问、切,开药治病,还有个行医术,平日里我们常说的医术两个字其实是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医”字就是中医中药本身的学问,而“术”则是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维护行医权利的心术,赚钱的诀窍等等。而就是这个“术”字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生存智慧,处事技巧,最能体现中国社会结构、精神底蕴某些带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这部作品写了主人公乡下即中喜来乐的七情六欲,写了他来自民间的治病绝招儿,但侧重点还是写他在顺、逆境中的行医术。在电视剧《神医喜来乐》的人物介绍中,我是这样介绍喜来乐的:“喜来乐之所以神,除了他行医下药有一手绝活儿之外,特别是别人望而却步的难症,怪病他有都怪着、怪法儿对付。他侠肝义胆给穷乡亲瞧病,也抖着胆子给王爷、皇上、大总统摸脉,靠着他那个机灵劲和在乡下学来的瞧病土法子,还真没丢过脸。他之所以神,还在于七灾八难落在他身上,他楞乐乐呵呵的活着,叫人骗过、奸佞害过,大狱坐过、刑场去过,他竟囫囵个的挺过来了。他之所以神,更在于他应付霸道贪官、奸佞小人自有独到的智慧,治了病又制了人,斗了法又出了气。
当然,他也有倒楣找不着大门的遭遇,也有自作聪明办了蠢事的例外,也有七情六欲份情人泡小寡妇的隐私,更有叫老婆逮着短处狼狈不堪的时候,但那他也是奇来怪去与众不同的走背运……”
在写喜来乐的同时,我还写了与他较劲较了一辈子的宫中太医王天和这个人物。同行是冤家事这句老话,发生在手艺人中间无非是争饭碗子,但是发生在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身上,就不只是饭碗子问题了,在这时,衬托着知识的光辉,你就会格外强烈地感受到人性中那最卑鄙、最阴暗的表现。书中写了深受慈喜太后宠幸的王天和对来自民间底层的乡下郎中喜来乐的嫉妒和一连串恶毒的迫害,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不只是一个强势恶人对弱势百姓的欺凌,而是一个有着高深学识,本来也讲究医道的高级知识分子,完全是由于妒火中烧,终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千方百计扼杀人才,也因屡屡犯罪内心备受煎熬恶魔般的角色。这样道貌岸然的大人物丑陋的罪恶表演,我们不仅在好来坞电影《莫扎特》中见过(萨略瑞),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见过。有那些在“反右”和“文革”中,将同行打入十八层地狱而至今也没有真正的忏悔,还悠然享受各种头衔荣誉的大人物作生活原型,写活王天和这个人物,几乎没费什么周折。
此剧从一开始构思,我就想写一部有着喜剧风格的历史作品,我一向认为,艺术作品一定应当有观赏的趣味,但是不可以牺牲历史、社会思考和审美品味为代价的。大千世界,可选材的东西天然就有着无穷无尽的选择可能,只要选材到位,立意到位,是完全可以同时在观赏趣味上也到位的。十五年前,我曾经以清末天津望海楼教案为背景,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老少爷们上法场》,那就是一次力图把历史思考,民族劣根性探究,展示天津地方文化现象与观赏趣味融合到一体的尝试。在这部作品中,我仍然力图把严肃的思考融在妙趣横生的故事里,把一组充满喜剧色彩的人物放在戊戌变法失败那样一个黑暗年代去折腾,是喜是悲,还是悲喜交集那就由观众自己去感受了。